- 1.
三军用命释义:全军都奋不顾身地执行命令。
- 2.
严旨释义:指圣旨。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京闱冒籍》:“顺天 场后,冒籍之説纷起,既而给事中 钟羽王 发之,为 浙 人 冯诗 等八名,俱奉严旨,诗 等二人,枷示 顺天府 前,满日同六人俱发为民。”清 陈梦雷《绝交书》:“不孝疏上,奉严旨,年兄入都遂趦趄囁嚅,竟负将军都统面约之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那时候严旨催迫,自有一番必要他班师的话。”
- 3.
义子释义:⒈即义儿。《儒林外史》第二五回:“立过继文书 倪霜峰,今将第六子 倪廷璽,年方一十六岁,因日食无措,夫妻商议,情愿出继与 鲍文卿 名下为义子。”清 李渔《玉搔头·括要》:“在下皇帝义子左军都督 朱彬 是也。”参见“义儿”。⒉套盒的内盒。宋 洪迈《容斋随笔·人物以义为名》:“合中小合子曰义子。”
- 4.
保据释义:占据。《三国志·蜀志·杨戏传》:“骠骑奋起,连横合从,首事 三秦,保据 河 潼。”《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五年》:“石勒 谋保据 江、汉,参军都尉 张宾 以为不可。会军中飢疫,死者太半,乃渡 沔,寇 江夏。”
- 5.
军头释义:⒈军官名。掌宿卫。唐 置,宋 沿之。《新唐书·百官志四上》:“武德 元年,改鹰扬郎将曰军头,正四品下。”《资治通鉴·隋恭帝义宁元年》:“渊、建成 战小却,世民 与军头 临淄 段志玄 自 南原 引兵驰下,衝 老生 陈。”宋 王安石《侍卫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勤威冯鲁公神道碑》:“迁 天武军 都指挥使、封州 刺史,充御前忠佐马步军都军头。”⒉方言。犹军队。孔厥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这才是正式军头呢!要想打 日本,参加这个去。”孙犁《风云初记》四:“‘大嫂子,这是什么军头啊?’‘老红军。’妇女说。”
- 6.
军都释义:⒈军中战友。唐 韦元甫《木兰歌》:“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嶇。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 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⒉山名。在今 北京市 昌平县 境。康有为《过昌平城望居庸关》诗:“时平堡堠生青草,欲出 军都 弔鬼雄。”舒芜 等注:“军都,山名,居庸关 即在其上。”
- 7.
周郎赤壁释义:周郎赤壁,又称武赤壁。为古赤壁之战所在地,周郎,即三国时期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统帅,吴国水军都督周瑜。
- 8.
太行八陉释义:穿越 太行山脉 的八条通道。 《读史方舆纪要·河南一·太行》引 晋 郭缘生《述征记》:“太行 首始 河内,北至 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三州之界,有八陘:第一 軹关陘(在今 河南 济源县),第二 太行陘(在今 河南 沁阳县),第三 白陘(在今 河南 辉县),第四 滏口陘(在今 河北 磁县),第五 井陘(在今 河北 获鹿县),第六 飞狐陘(在今 河北 蔚县),第七 蒲阴陘(在今 河北 易县),第八 军都陘(在今 北京市 昌平县)。”向为 河北平原 进入 山西高原 的交通要道。
- 9.
宣帖释义:又称宣札。宋 代颁给军校的委任状,持此可依照恩例升补官职。《续资治通鉴·宋钦宗靖康元年》:“﹝帝﹞命 纲 为亲征行营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 曹曚 副之,置司于大晟府,辟置官属,赐银各百万,朝议、武功大夫以下及将校官誥宣帖三千道,许便宜从事。”
- 10.
小底释义:⒈内侍;小厮。 宋 丁谓《丁晋公谈录》:“皇城使 刘承规 在 太祖 朝为黄门小底。”《辽史·萧陶苏斡传》:“时 陶苏斡 虽年幼,已如成人,补笔砚小底。”⒉旧时平民、差役对官绅和仆人对主人辈的自称。清 倪鸿《桐阴清话》卷一:“梅花低首开言道:‘小底梅花接老爷。’”参见“小的”。⒊五代、宋 时禁军中少年军士。《旧五代史·汉书·隐帝纪下》:“又诛﹝侍卫都指挥使﹞ 弘肇 弟小底军都虞候 弘朗。”《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三》:“充小底第一军都指挥使。”《事物纪原·军伍名额·小底》引《宋朝会要》:“至道 二年九月,
- 11.
居庸释义:⒈山名。 在 北京市 昌平县。古名 军都山,为 太行山 八陉之一,层峦迭嶂,形势雄伟;又为 燕京 八景之一,名曰“居庸迭翠”。⒉关名。旧称 军都关、蓟门关。长城 重要关口,控 军都山 隘道(军都陉)中枢。《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塞?大汾、冥阨、荆阮、方城、殽、井陘、令疵、句注、居庸。”金 元好问《送李参军北上》诗:“五日过 居庸,十日渡 桑乾。”清 魏源《圣武记》卷三:“初三日出 居庸关,十八日至 归化城,二十一日踰 阴山 至 昆都勒河。”
- 12.
护军释义:秦 汉 时临时设置护军都尉或中尉,以调节各将领间的关系。 魏 晋 以后,设护军将军或中护军,掌军职的选用,亦与领军将军或中领军同掌中央军队。晋 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护军中尉 随何。”《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五年》:“以中护军与 张昭 共掌众事。”胡三省 注:“秦 置护军都尉,汉 因之。高祖 以 陈平 为护军中尉。武帝 復以为护军都尉,属大司马。三国 虎争,始有中护军之官。《东观记》曰:汉 大将军出征,置中护军一人。魏 晋 以后,资轻者为中护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然 吴 又有左右护军,则 吴 制自是分中、
- 13.
旗牌释义:⒈亦作“旂牌”。 写有“令”的旗和牌,封建朝廷颁给封疆大吏或钦差大臣作为准其便宜行事的凭据。元 白朴《梧桐雨》楔子:“须知生杀有旗牌,只为军中惜将才,不然斩一胡儿首,何用亲烦圣断来。”明 唐顺之《祭刀文》:“某钦承朝命,给有旗牌。”清 秦朝釪《消寒诗话》:“国家设旂牌,原使封疆得便宜从事,则既服吾以旂牌斩之而后奏;有不合,吾任之。”⒉旗牌官的简称。《清史稿·兵志二》:“﹝ 乾隆 ﹞五十三年諭提、镇不得私立旗牌、伴当等名,致侵兵额。”郭孝成《议和始末》:“刘承恩、蔡廷干 请见 民国 鄂 军都督 黎元洪。先由
- 14.
武卫释义:⒈谓以武力藩卫。 《书·禹贡》:“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孔 传:“文教外之二百里奋武卫,天子所以安。”《汉书·王莽传中》:“在揆文教,奋武卫,是为惟垣。”⒉军制名。汉 末 曹操 为丞相,设武卫营。魏文帝 置武卫将军以统率禁旅。隋 置左右武卫,各置大将军、将军。唐 因 隋 制。宋 沿其制。元 初有武卫军,不久改称侍卫亲军。至元 二十六年设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掌管修治城隍等工役,性质与前不同。清 末也有武卫军的名称。《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初,王莽 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数百人,并以为军吏;选练武
- 15.
瓦岗军释义:隋末河南农民起义军。公元615年翟让领导农民起义,以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境内)为根据地,故名。次年,李密来投,帮助翟让出谋划策,联合附近各支起义军,攻占荥阳等县,斩隋朝大将,歼敌两万多人。公元617年夺取隋朝重要粮仓兴洛仓,赈济饥民。河北、河南和淮水流域十几支起义军都来参加,队伍发展到几十万人,占有河南大部郡县。李密受到翟让信任,被推为全军领袖,称魏公。他重用隋朝来降官将,杀害翟让,群众离心。公元618年李密为隋军所败,受隋朝招降。同年唐朝建立,李密又投降唐朝,不久叛唐,兵败被杀。
- 16.
皂地释义:亦作“皁地”。 黑色的质地。《隋书·音乐志上》:“大鼓、长鸣工人,皁地苣文。”《宋史·舆服志五》:“雍熙 四年,令节度使给皂地金线盘云凤鹿胎旋襴,侍卫步军都虞候以上给皂地金线盘花鸳鸯。”
- 17.
监看释义:⒈监视看守。《水浒传》第七三回:“奴家昼夜泪雨成行,要寻死处,被他监看得紧。”⒉监督察看。《水浒传》第一一九回:“当时 宋江 等众将监看烧毁已了,引军都来洞口屯驻。”《野叟曝言》第十六回:“﹝ 鸞吹 ﹞裡裡外外监看着收拾料理一番,已是点灯时候。”《清文献通考·王礼三》:“雍正 二年三月,遣侍卫四人监察朝班。凡常朝日,遣侍卫四人监看,如有坐立越班,跪拜失仪,御史指示侍卫,即指名拿参,交刑部治罪。”
- 18.
蠮螉塞释义:居庸关 的别名。又名 军都关。在今 北京市 昌平县 西北。关上筑土室以候望,如蠮螉之掇土为房,故名。《晋书·慕容皝载记》:“﹝ 慕容皝 ﹞於是率骑二万出 蠮螉塞,长驱至于 蓟城,进渡 武遂津、入于 高阳,所过焚烧积聚、掠徙 幽 冀 三万餘户。”北魏 温子昇《捣衣诗》:“蠮螉塞 边絶候鴈,鸳鸯楼 上望天狼。”亦省称“蠮螉”。清 沉涛《<瑟榭丛谈>自序》:“踰 蠮螉 者,咸悄然有吾土之思、穷塞之感焉。”
- 19.
都厅释义:尚书省的总办公厅。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一:“祖宗 时,诸郡皆有都厅。至 宣和 三年,怀安军 奏:‘今尚书省公相厅改作都厅,内外都厅,并行禁止。欲将本军都厅以僉厅为名。’从之,且命诸路依此。”
- 20.
都头释义:军职名。 都将的别称。 唐 末 田令孜 募神策新军为五十四都,诸都以都将率领,亦称都头。 五代 沿之。 宋 时禁军有都头、副都头,位次指挥使。《新唐书·兵志》:“ 僖宗 幸 蜀 , 田令孜 募神策新军为五十四都……以左右神策大将军为左右神策诸都指挥使,诸都又领以都将,亦曰‘都头’。”《旧五代史·梁书·李重胤传》:“﹝ 重胤 ﹞率众来降。 太祖 素识之,拔用不次,署为先锋步军都头。”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宋金官印》:“ 宋 军制以五百人为一营,每营设指挥使一员,其下为五都,每都马军设军使一员,副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