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色 [mò sè]
1. 墨的色泽。亦泛指如墨之色。
墨色 引证解释
⒈ 墨的色泽。亦泛指如墨之色。
引唐 白居易 《游悟真寺》诗:“粉壁有 吴 画,笔彩依旧鲜;素屏有楮书,墨色如新乾。”
宋 晁贯之 《墨经·色》:“凡墨色紫光为上,墨光次之,青光又次之,白光为下。”
《宋史·范纯仁传》:“昼夜肄业,至夜分不寝,置灯帐中,帐顶如墨色。”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艺文赏鉴》:“﹝ 夏珪 ﹞工人物山水,醖酿墨色,丽如染传,笔法苍老,墨汁淋漓。”
叶圣陶 《倪焕之》十五:“一滴一滴,眼泪从她的眼眶里滚出了,掉在手里的信笺上,墨色着了湿显得光润夺目。”
墨色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冷金牋释义:亦作“冷金笺”。 即冷金纸。宋 陆游《秋晴》诗:“韞玉砚凹宜墨色,冷金牋滑助诗情。”清 金农《卢郡掾官斋销夏即事有赠》诗之三:“冷金牋上五言多,才子偏教鬢已皤。”清 余怀《板桥杂记·雅游》:“此记须用冷金笺,画乌丝栏,写《洛神赋》小楷。”
- 2.
凹凸印释义:一种不用墨色的压印方法。 在纸上或印有图文的印刷品上,根据原稿图文,制成凹凸两块印版,进行压印,使印刷品表面形如浮雕。多用于压印商标、纸制品装饰等。
- 3.
墨彩释义:⒈见“墨彩”。⒉亦作“墨綵”。谓图画中深浅程度不同的墨色。唐 澹交《写真》诗:“水花凝幻质,墨綵染空尘。”阿英《民元以前的中国年画发展概貌》:“最突出的成就是运用墨彩,就是用不同程度深浅的黑色,取得匀称调和的多彩的效果。”
- 4.
托墨释义:谓纸质好,显得出墨色。
- 5.
拓墨释义:⒈拓取碑刻或器物上的文字、花纹、因用墨色,故称。⒉拓片。
- 6.
方光乌释义:指 清 代科举应试的字体。其体方正、光润,墨色乌黑。这种字体也流行于翰林院,故又称“院体”、“馆阁体”。据传为历相 乾隆、嘉庆、道光 三朝的 曹振镛 所创。
- 7.
樊槻释义:木名。秦皮的异名。相传其皮渍水后,和墨书写,可保持墨色长久。
- 8.
水墨丹青释义:中国画中以墨色为主,以丹青色彩为辅。
- 9.
淩雨释义:暴雨。 南朝 梁 江淹《拜中书郎谢表》:“方遽求振风,长忧凌雨,不悟遭社鸣之属,际河清之会。”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三:“自 唐 及今,流潦巨浸之所漂啮,震风凌雨之所涤荡,不知其几,而墨色烂然如新。”
- 10.
漂齧释义:冲刷浸蚀。 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三:“自 唐 及今,流潦巨浸之所漂啮,震风凌雨之所涤荡,不知其几,而墨色烂然如新。”
- 11.
灵脂释义:即五灵脂。 为寒号虫的粪便,其色漆黑,故用以喻墨色。
- 12.
焦墨释义:干枯的墨色。指国画中的枯笔技法。
- 13.
牋麻释义:泛指精美纸张。唐 李白《草书歌行》:“牋麻素绢排数箱,宣州 石砚墨色光。”王琦 注:“牋、麻,皆纸也。”
- 14.
画色释义:⒈图画上的墨色。⒉绘画的颜料。
- 15.
破墨释义:国画的一种画法。为使墨色浓淡相互渗透,使画面滋润鲜明,用浓墨破淡墨,或用淡墨破浓墨。
- 16.
箱筥释义:藏物用具。方的叫箱,圆的叫筥。宋 苏轼《虔州吕侍承事年八十三读书作诗不已好收古今帖贫甚至食不足》诗:“家藏古今帖,墨色照箱筥。”明 归有光《<尚书别解>序》:“﹝余﹞无暇为文章,留之箱筥,以备温故。”
- 17.
调利释义:⒈调和通畅;使调和通畅。 ⒉调教训练使熟习。⒊和谐流畅。⒋谓墨色和润,笔锋流利。
- 18.
败黑释义:谓使墨色消退。
- 19.
陈玄释义:墨的别称。墨色黑,存放年代越陈越佳,故称。唐 韩愈《毛颖传》:“颖 与 絳 人 陈玄、弘农 陶泓 及 会稽 褚先生 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宋 庄季裕《鸡肋编》卷下:“余尝和 吴 观墨诗云:‘赖召 陈玄 典籍传,肯教 边 腹擅便便。’”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士一·墨》﹝释名﹞:“乌金、陈玄、玄香、乌玉玦。”
- 20.
黄墨释义:黄色与墨色。古代校书常用这两种颜色。借指校点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