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 [luó ji xué]
1. 研究思维规律的科学。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基本的分支是形式逻辑、数理逻辑和辩证逻辑。常用作形式逻辑的同义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学科分类,曾将逻辑学列为七大基础科学的第二位,仅次于数学。
逻辑学 引证解释
⒈ 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的科学。旧称论理学、名学。
引黎锦明 《社交问题》:“学了逻辑学的人,十个有九个精于麻雀!”
国语词典
逻辑学 [luó ji xué]
⒈ 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的科学。参见「理则学」条。
近名学
逻辑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项释义:逻辑学名词。 亦称“中词”。在三段论的大、小两个前提里都出现的概念。它的作用是作为大项和小项的中介,把两者联系起来,从而推出结论。
- 2.
了然不惑释义:很明了,不困惑。从逻辑学的关系上说,了然必然不惑。
- 3.
五旌释义:指 印度 古因明学(即逻辑学)的五段推理法,后为新学三段推理法所代替。
- 4.
充足理由律释义:有些逻辑学家认为它也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指任何判断必须有充足理由,在推理和论证中,结论的前提和论题的论据都必须有充足理由。一般认为,充足理由律不是关于思维形式的规律,而是关于存在和事实的规律。故许多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著作,都不讨论这个问题。
- 5.
内包释义:即内涵。逻辑学名词。参见“内涵”。
- 6.
前件释义:⒈前已述及的人或事物。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槐柳楸梓梧柞》:“凡为家具者,前件木皆所宜种。”《旧唐书·东夷传·日本国》:“元和 元年 日本国 使判官 高阶真士 上言:‘前件学生,艺业稍成,愿归本国,便请与臣同归。’从之。”宋 苏轼《乔执中两浙运副张安上提刑制》:“其谨视贪吏以无害我成法,可依前件。”⒉逻辑学用语。与“后件”对称。假言判断中规定条件的判断叫“前件”,以前件为条件的判断叫“后件”。
- 7.
反对判断释义: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的两个判断。 如“逻辑学是无用的”和“逻辑学是万能的”就是反对判断。对于反对判断,可以由一个判断之真推出另一个判断之假,但不能由一个判断之假推出另一个判断之真。
- 8.
名学释义:逻辑学的旧称。
- 9.
名家释义:⒈在学术或技能方面有突出成就或贡献的著名人物。⒉战国时期以辩论名实关系(即概念与事实的关系)问题为中心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惠施、公孙龙。用比较严格的推理形式来辩论问题,对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 10.
命题释义:⒈出题目:命题作文。统一命题。⒉逻辑学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由系词把主词和宾词联系而成。例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这个句子就是一个命题。
- 11.
墨子释义:⒈(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创始人。 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刻苦学习,反对不劳而食,是儒家的主要反对派。承认天地鬼神的存在,有宗教色彩。长于辩论,对古代逻辑学的形成有重要贡献。其主要思想保存于《墨子》一书中。⒉书名。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现存五十三篇。其中《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非乐》《节用》等篇反映了墨子的思想。《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是后期墨家的哲学、逻辑学和科学论著。
- 12.
墨家释义:先秦时期的一个政治思想派别,以墨子(名翟dí)为创始人。主张人与人平等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墨家同时也是有组织的团体,在战争中扶助弱小抵抗强暴。但相信有鬼(明鬼),相信天的意志(天志)。墨家后期发展了墨翟思想的积极部分,对朴素唯物主义、古代逻辑学的发展都有一定贡献。
- 13.
外延释义:逻辑学上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例如“人”这个概念的外延是指古今中外一切的人。见〖内涵〗。
- 14.
外籀释义:逻辑学术语“演绎”的旧译名。
- 15.
多轨辩证释义:它可以包罗万象地处理并陈述一切矛盾问题,并试图将一些自相矛盾的东西都统一在一个无形的整体的框架内,在里面会自动出现一条道路,它包含了国正的一大一小两块,这是一条无法逃避实情实景的道路,可以用哲学和逻辑学澄清创造事件的一种形式,找到在场者在场景中的创造行为的本源,我称之为多轨辩证。
- 16.
属性释义:⒈西方哲学中一般指属于实体的本质方面的特性。⒉逻辑学上指对象的性质和对象间的关系。包括状态、动作等。
- 17.
形式逻辑释义:逻辑学的分支学科。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撇开具体的思维内容,研究概念、判断和推理(尤其是演绎推理)及其正确联系的规律和规则;反映事物最简单、最普遍、最常见的联系,表达最初步的但很重要的思维规律。基本规律有: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 18.
循环论证释义:逻辑学上指由前提甲推出结论乙,又拿乙做前提来证明甲,这样的论证叫循环论证,是不能成立的。
- 19.
悖论释义:逻辑学指可以同时推导或证明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的命题或理论体系。
- 20.
演绎证明释义:“归纳证明”的对称。运用演绎推理所作的证明。论据是一般性知识,论题是在该一般性知识范围之内的知识或事实。如以“一切科学都是有用的”来证明“逻辑学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