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口号 口号的意思
kǒuhào

口号

简体口号
繁体口號
拼音kǒu hào
注音ㄎㄡˇ ㄏㄠ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kǒu,(1)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组词】:口腔。口才。口齿。口若悬河。(2)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组词】:瓶子口。(3) 出入通过的地方。【组词】:门口。港口。(4)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组词】:古北口。喜峰口。(5) 破裂的地方。【组词】:口子。

hào háo,(1) 拖长声音大声呼叫。【组词】:呼号。号叫。(2) 大声哭。【组词】:哀号。号丧。号啕大哭。

基本含义

指为了鼓舞士气、团结人心或表达口头宣传时所喊的口头标语。

口号的意思

口号 [kǒu hào]

1. 古诗标题用语。表示随口吟成,和“口占”相似。如:《风雨口号》、《口号吴王美人半醉》等。

[ ode; chant; ]

2. 颂诗的一种。多指献给皇帝的颂诗。

献口号。

3. 指打油诗、顺口溜或俗谚之类。

不是有口号吗:“不吃三年苦,难得万年福”

[ doggerel; jingle; adage; ]

4. 口令,口头暗号。

军中有夜间口号。

[ password; ]

5. 供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

成天喊口号。

[ slogan; watchword; ]

口号 引证解释

⒈ 古诗标题用语。表示随口吟成,和“口占”相似。始见于 南朝 梁简文帝 《仰和卫尉新渝侯巡城口号》诗。后为诗人袭用。如 唐 张说 有《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 李白 有《口号吴王美人半醉》, 清 秋瑾 亦有《风雨口号》、《春暮口号》等。亦指口号诗。

唐 王维 《凝碧池》诗题:“私成口号,诵示 裴迪。”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高逸》:“文忠公 亲作口号,有‘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閒人’之句,天下传之。”

⒉ 颂诗的一种。多指献给皇帝的颂诗。

《宋史·乐志十七》:“每春秋圣节三大宴:其第一、皇帝升坐,宰相进酒……第六、乐工致辞,继以诗一章,谓之‘口号’,皆述德美及中外蹈咏之情。”
宋 苏轼 有《集英殿春宴教坊词致语口号》、《王氏生日致语口号》等。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元旦朝会》:“京师市井儿遮路争献口号,观者如堵。”

⒊ 指打油诗、顺口溜或俗谚之类。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三折:“我与师父做了几句口号……‘这个先生实不中,九经三史几曾通?自从到你书房内,字又不写书懒攻。’”
《初刻拍案惊奇》卷五:“於时有六句口号:‘仙翁知微,判成定数。虎是神差,佳期不挫。如此媒人,东道难做。’”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笑柄·王老虎》:“太仓 知州有 王某 者,素性严厉,人称为‘老虎’……其时有口号曰:‘三击升堂鼓,跳出 王老虎。不是一夹棍,定责三十五。’”
韦君宜 《忆西榆林》:“不是有口号吗:‘不吃三年苦,难得万年福。’”

⒋ 口令,口头暗号。

元 无名氏 《争报恩》第一折:“俺去稍房里説话,小妳妳,休大惊小怪的,我有个口号儿:赤!赤!赤……这个好似俺 梁山 上 宋江 哥哥的暗号。”
《三国演义》第七二回:“夏侯惇 入帐,禀请夜间口号。”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四章:“因军中请示夜间口号,一个女兵进帐来把 高夫人 叫醒。”

⒌ 带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常供口头呼喊。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木棍约三尺长,一端削尖了,上贴书有口号的纸,做成旗帜的样子。”
丁玲 《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之二:“在马路那边,蓦的噼噼啪啪响起巨大的爆竹声,只听见各种的口号便如雷的响应着。”
知侠 《铁道游击队》第九章:“最后让我们高呼几个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八路军万岁!’”


国语词典

口号 [kǒu hào]

⒈ 不起草稿,随口吟成的诗文。宋·王辟之也称为「口占」 。

《渑小燕谈录·卷四·高逸》:「文忠公亲作口号,有『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之句,天下传之。」

⒉ 含有赞颂性质的赞美诗。多指献给皇帝的颂诗。

《宋史·卷一四二·乐志十七》:「第六、乐工致辞,继以诗一章,谓之口号,皆述德美及中外蹈咏之情。」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元旦朝会》:「伴射得捷,京师市井儿遮路,争献口号,观者如堵。」

⒊ 打油诗或顺口溜。

《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枣阳县中,人人称羡,造 出四句口号,道是:『天下妇人多,王家美色寡。有人娶著他,胜似为驸马。』」

⒈ 供口头呼喊,带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

如:「抗议的群众,一面走一面呼口号,场面极为壮观。」

标语

⒉ 口头暗号。

《老残游记·第七回》:「这口号喊出,那大盗就觌面碰著,彼此打个招呼,也决不动手的。」


口号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标语释义: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

口号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务释义:指春、夏、秋三季的农务。《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民狎其野,三务成功,民无内忧而又无外惧。”杜预 注:“三务,春、夏、秋三时之务。”《管子·君臣下》:“民有三务,不布,其民非民也。”尹知章 注:“三务,谓春、夏、秋务农。人不务三,则馁饿成变,故民非其民也。”宋 苏轼《兴龙节集英殿宴教坊词致语口号》:“腊雪未消三务起,壬人不用五兵闲。”
    • 2.
      三点会释义:天地会的别名。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兴中会革命史要》:“本来在 广州 的客籍人,多半加入三点会。会中的口号就是‘反 清 复 明’。”参见“三合会”。
    • 3.
      不度释义:⒈不合法度;不遵礼度。 《左传·隐公元年》:“今 京 不度,非制也。”杜预 注:“不合法度,非先王制。”《汉书·五行志中之上》:“是人也,居丧而不哀,在慼而有嘉容,是谓不度,不度之人,鲜不为患。”颜师古 注:“不度,不遵礼度也。”⒉不估计。宋 苏轼《紫宸殿正日教坊词教坊致语》:“知舆情之愿颂,顾盛德之难形,不度荒芜,敢进口号。”
    • 4.
      东省释义:⒈古代中央官署之一。 南朝 齐 指集书省,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以散骑常侍为长官。《南齐书·百官志》:“自二卫、四军、五校已下,谓之‘西省’;而散骑为‘东省’。”《南史·张瓌传》:“齐 建元 元年,改封 平都侯,迁侍中,与侍中 沉文季 俱在门下…… 瓌 止朝服而已。时集书每兼门下,东省实多清贫,有不识 瓌 者,常呼为散骑。”⒉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唐 指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唐 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宫中每出归东省,会送夔龙集凤池。”仇兆鳌 注:“《雍録》:‘政事堂在东省,属门下。’……公为
    • 5.
      云孙释义:⒈从本身算起的第九代孙。 亦泛指远孙。《尔雅·释亲》:“仍孙之子为云孙。”郭璞 注:“言轻远如浮云。”唐 杜甫《喜闻盗贼总退口号》之五:“大历 三年调玉烛,玄元皇帝 圣云孙。”宋 陆游《镜湖西南有山作短歌》:“云孙相遇不相识,笑问尘世今何年。”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当年始祖初迁地,此日云孙再造家。”⒉即天孙。星名。元 萨都剌《雪米》诗:“云孙捧出南箕簸,月姊舂来北斗量。”
    • 6.
      五卅运动释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 1925年5月间,青岛、上海各地日本纱厂先后发生工人罢工斗争,遭到日本帝国主义及北洋军阀的镇压。15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工人顾正红,打伤工人十余人。30日,上海学生两千余人在公共租界宣传,声援工人,号召收回租界,随后集合群众万余人,在英租界巡捕房门前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英帝国主义巡捕当即开枪屠杀,死伤数十人,造成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这一事件引起全国人民的公愤,各地举行游行示威、罢工、罢课和罢市,形成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
    • 7.
      人道主义释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把它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它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起过反封建的积极作用。
    • 8.
      伐罪吊人释义: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人”当作“民”,因避太宗讳改。同“伐罪吊民”。
    • 9.
      伐罪吊民释义:伐:讨伐。吊:慰问。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
    • 10.
      优老释义:⒈德行高尚的长者。宋 范仲淹《皇储资圣颂》:“夫与股肱优老,羽翼令人,讲帝皇之风,参天人之理。”⒉优待老人。宋 陆游《拜敕口号》:“恭惟优老政,千古照青编。”明 彭时《彭文宪公笔记》:“但行优老之政为宜。若朝官父母年七十者与誥勅,百姓年八十与冠带,是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意思。”
    • 11.
      依刘释义:《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王粲 ﹞年十七,司徒辟,詔除黄门侍郎,以 西京 扰乱,皆不就。乃之 荆州 依 刘表。”后因以“依 刘”谓投靠有权势者。唐 赵嘏《寄淮南幕中刘员外》诗:“休向西斋久閒卧,满朝倾盖是依 刘。”明 夏完淳《生平口号》诗:“生平无计更依 刘,短髮蒙茸愧 楚 囚。”清 黄景仁《醉中登楼》诗:“试问座中谁识 禰,岂知今日尚依 刘。”
    • 12.
      克难攻坚释义:克服困难,攻破坚壁。多用于发展上、管理上面对困难时提出的口号。
    • 13.
      六月起义释义:法国1848年革命期间巴黎工人阶级举行的武装起义。 法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迫于工人压力,开办“国家工厂”,收容失业工人。但另一方面又暗中积聚力量,阴谋打击工人阶级。6月22日,政府下令解散国家工厂,失业工人走投无路。次日巴黎工人举行起义,并提出建立“民主与社会共和国”的口号。26日,起义失败。马克思称这次起义是“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第一次伟大战斗”。
    • 14.
      共产主义者同盟释义:第一个建立在科学 社会主义基础上的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领导下,1847年6月在伦敦由正义者同盟改组而 成。它的纲领是《共产党宣言》,口号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它团结各国革命工人,宣传马克 思主义,其盟员积极参加了1848年欧洲革命。1852年11月17日宣告解散。
    • 15.
      农本释义:⒈谓以农业为立国之本。语本《韩非子·诡使》:“仓廩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洪诚等校注:“本务,本业。法家以农业为本,以工商业为末。”吴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第十三章六:“自韩非始,方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末,形成农本工商末的简明口号。”⒉指生产农产品所用的本钱。如:旱地育秧便于管理,省农本。
    • 16.
      农民战争释义:封建社会农民为反对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 一般有鲜明的战斗口号,活动范围较大,例如清代的太平天国革命。
    • 17.
      凤尾花释义:即金星草。 宋 朱彧《萍洲可谈》卷一:“先公帅 广,崇寧 元年正月游 蒲涧,因 越 俗也。见游人簪凤尾花。作口号,中一联云:‘孤臣正泣龙鬚草,游子空簪凤尾花。’”参见“凤尾草”。
    • 18.
      创造社释义: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文学团体。由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发起,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出版《创造》《创造周报》《创造社丛书》等。初期强调艺术自身的独立价值,倾向于浪漫主义,1925年提出革命文学的口号。1929年2月被国民党政府封闭。
    • 19.
      包茅释义:古代祭祀时用以滤酒的菁茅。因以裹束菁茅置匣中,故称。《书·禹贡》:“包匭菁茅。”《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杜预 注:“包,裹束也;茅,菁茅也;束茅而灌之酒,为缩酒。”唐 杜甫《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之八:“包茅重入归关内,王祭还供尽海头。”《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丙午,敕 常州 府岁贡包茅。”
    • 20.
      口号释义:⒈供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呼口号。 标语口号。⒉旧指“口令”

口号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务释义:指春、夏、秋三季的农务。《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民狎其野,三务成功,民无内忧而又无外惧。”杜预 注:“三务,春、夏、秋三时之务。”《管子·君臣下》:“民有三务,不布,其民非民也。”尹知章 注:“三务,谓春、夏、秋务农。人不务三,则馁饿成变,故民非其民也。”宋 苏轼《兴龙节集英殿宴教坊词致语口号》:“腊雪未消三务起,壬人不用五兵闲。”
    • 2.
      三点会释义:天地会的别名。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兴中会革命史要》:“本来在 广州 的客籍人,多半加入三点会。会中的口号就是‘反 清 复 明’。”参见“三合会”。
    • 3.
      不度释义:⒈不合法度;不遵礼度。 《左传·隐公元年》:“今 京 不度,非制也。”杜预 注:“不合法度,非先王制。”《汉书·五行志中之上》:“是人也,居丧而不哀,在慼而有嘉容,是谓不度,不度之人,鲜不为患。”颜师古 注:“不度,不遵礼度也。”⒉不估计。宋 苏轼《紫宸殿正日教坊词教坊致语》:“知舆情之愿颂,顾盛德之难形,不度荒芜,敢进口号。”
    • 4.
      东省释义:⒈古代中央官署之一。 南朝 齐 指集书省,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以散骑常侍为长官。《南齐书·百官志》:“自二卫、四军、五校已下,谓之‘西省’;而散骑为‘东省’。”《南史·张瓌传》:“齐 建元 元年,改封 平都侯,迁侍中,与侍中 沉文季 俱在门下…… 瓌 止朝服而已。时集书每兼门下,东省实多清贫,有不识 瓌 者,常呼为散骑。”⒉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唐 指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唐 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宫中每出归东省,会送夔龙集凤池。”仇兆鳌 注:“《雍録》:‘政事堂在东省,属门下。’……公为
    • 5.
      云孙释义:⒈从本身算起的第九代孙。 亦泛指远孙。《尔雅·释亲》:“仍孙之子为云孙。”郭璞 注:“言轻远如浮云。”唐 杜甫《喜闻盗贼总退口号》之五:“大历 三年调玉烛,玄元皇帝 圣云孙。”宋 陆游《镜湖西南有山作短歌》:“云孙相遇不相识,笑问尘世今何年。”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当年始祖初迁地,此日云孙再造家。”⒉即天孙。星名。元 萨都剌《雪米》诗:“云孙捧出南箕簸,月姊舂来北斗量。”
    • 6.
      五卅运动释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 1925年5月间,青岛、上海各地日本纱厂先后发生工人罢工斗争,遭到日本帝国主义及北洋军阀的镇压。15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工人顾正红,打伤工人十余人。30日,上海学生两千余人在公共租界宣传,声援工人,号召收回租界,随后集合群众万余人,在英租界巡捕房门前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英帝国主义巡捕当即开枪屠杀,死伤数十人,造成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这一事件引起全国人民的公愤,各地举行游行示威、罢工、罢课和罢市,形成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
    • 7.
      人道主义释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把它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它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起过反封建的积极作用。
    • 8.
      伐罪吊人释义: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人”当作“民”,因避太宗讳改。同“伐罪吊民”。
    • 9.
      伐罪吊民释义:伐:讨伐。吊:慰问。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
    • 10.
      优老释义:⒈德行高尚的长者。宋 范仲淹《皇储资圣颂》:“夫与股肱优老,羽翼令人,讲帝皇之风,参天人之理。”⒉优待老人。宋 陆游《拜敕口号》:“恭惟优老政,千古照青编。”明 彭时《彭文宪公笔记》:“但行优老之政为宜。若朝官父母年七十者与誥勅,百姓年八十与冠带,是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意思。”
    • 11.
      依刘释义:《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王粲 ﹞年十七,司徒辟,詔除黄门侍郎,以 西京 扰乱,皆不就。乃之 荆州 依 刘表。”后因以“依 刘”谓投靠有权势者。唐 赵嘏《寄淮南幕中刘员外》诗:“休向西斋久閒卧,满朝倾盖是依 刘。”明 夏完淳《生平口号》诗:“生平无计更依 刘,短髮蒙茸愧 楚 囚。”清 黄景仁《醉中登楼》诗:“试问座中谁识 禰,岂知今日尚依 刘。”
    • 12.
      克难攻坚释义:克服困难,攻破坚壁。多用于发展上、管理上面对困难时提出的口号。
    • 13.
      六月起义释义:法国1848年革命期间巴黎工人阶级举行的武装起义。 法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迫于工人压力,开办“国家工厂”,收容失业工人。但另一方面又暗中积聚力量,阴谋打击工人阶级。6月22日,政府下令解散国家工厂,失业工人走投无路。次日巴黎工人举行起义,并提出建立“民主与社会共和国”的口号。26日,起义失败。马克思称这次起义是“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第一次伟大战斗”。
    • 14.
      共产主义者同盟释义:第一个建立在科学 社会主义基础上的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领导下,1847年6月在伦敦由正义者同盟改组而 成。它的纲领是《共产党宣言》,口号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它团结各国革命工人,宣传马克 思主义,其盟员积极参加了1848年欧洲革命。1852年11月17日宣告解散。
    • 15.
      农本释义:⒈谓以农业为立国之本。语本《韩非子·诡使》:“仓廩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洪诚等校注:“本务,本业。法家以农业为本,以工商业为末。”吴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第十三章六:“自韩非始,方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末,形成农本工商末的简明口号。”⒉指生产农产品所用的本钱。如:旱地育秧便于管理,省农本。
    • 16.
      农民战争释义:封建社会农民为反对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 一般有鲜明的战斗口号,活动范围较大,例如清代的太平天国革命。
    • 17.
      凤尾花释义:即金星草。 宋 朱彧《萍洲可谈》卷一:“先公帅 广,崇寧 元年正月游 蒲涧,因 越 俗也。见游人簪凤尾花。作口号,中一联云:‘孤臣正泣龙鬚草,游子空簪凤尾花。’”参见“凤尾草”。
    • 18.
      创造社释义: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文学团体。由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发起,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出版《创造》《创造周报》《创造社丛书》等。初期强调艺术自身的独立价值,倾向于浪漫主义,1925年提出革命文学的口号。1929年2月被国民党政府封闭。
    • 19.
      包茅释义:古代祭祀时用以滤酒的菁茅。因以裹束菁茅置匣中,故称。《书·禹贡》:“包匭菁茅。”《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杜预 注:“包,裹束也;茅,菁茅也;束茅而灌之酒,为缩酒。”唐 杜甫《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之八:“包茅重入归关内,王祭还供尽海头。”《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丙午,敕 常州 府岁贡包茅。”
    • 20.
      口号释义:⒈供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呼口号。 标语口号。⒉旧指“口令”

口号造句

1.如此,传承文化的口号,国人怎么可能喊得掷地有声呢?

2.他演讲到结束时,声色俱厉地喊起杀贼救国的口号,让在场的听众热血奔腾。

3.天下为公,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为响亮的口号之一。

4.一边暗中大做其军火生意,一边却高喊和平口号,这种瞒天过海的伎俩,又能欺骗谁呢?

5.青春是一首绿色的歌,那是生命的勇气。青春的我们就像春天破土而出的小草,虽然娇嫩、弱小、但有着无限的活力与激情。在绿色的青春歌里我们是一群跳跃的小精灵,我们走在时尚的前沿,青春是我们活力四射的口号

6.孙中山先生曾提出“唤起民众”的口号

7.仿写一个拟人句,冬姑娘吹着响亮的口号,给大地披上银装。

8.一边暗中大做其军火生意,一边却高喊和平口号,这种履霜坚决的伎俩,又能欺骗谁呢?

9.狼牙山五壮士昂首挺立,高喊口号,英勇地跳下悬崖。

10.你没疯,不过时代在变化,这些口号已经过时了。

11.因为两个民族的区别,当时驱逐鞑虏的口号就是强化了这种身份认知和归类。当然还有个人的境遇和选择。

12.落实一项措施,胜过十句口号

13.利物浦的口号多少显得另类:背水一战。

14.运动场上欢笑声雷动,口号声和欢呼声响遏行云。

15.会场上口号此起彼伏。

16.看到大家如此地同仇敌忾,他边喊着口号,边流下泪来。

17.你的口号就是公正比赛,你所深恶痛绝的就是违反规则。

口号是什么意思 口号读音 怎么读 口号,拼音是kǒu hào,口号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口号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