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对问 对问的意思
duìwèn

对问

简体对问
繁体對問
拼音duì wèn
注音ㄉㄨㄟˋ ㄨㄣ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duì,(1) 答,答话,回答。【组词】:对答如流。无言以对。(2) 朝着。【组词】:对酒当歌。(3) 处于相反方向的。【组词】:对面。(4) 跟,和。【例句】:对他商量一下。(5) 互相,彼此相向地。【组词】:对立。对流。对接。对称(chèn)。对峙。(6) 说明事物的关系。【组词】:对于。对这事有意见。(7) 看待,应付。【组词】:对待。(8) 照着样检查。【组词】:核对。校(jiào )对。(9) 投合,适合,使相合。【例句】:对应(yìng )。对劲。(10) 正确,正常,表肯定的答语。【组词】:神色不对。(11) 双,成双的。【组词】:配对。对偶。对仗(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做成对偶的语句)。(12) 平分,一半。【组词】:对开。(13) 搀和(多指液体)。【组词】:对水。(14) 量词,双。【组词】:一对鹦鹉。

wèn,(1)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组词】:询问。问答。问题。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问津。质问。过问。(2) 为表关切而询问。【组词】:慰问。问候。问长问短。(3) 审讯,追究。【组词】:审问。问案。唯你是问。(4) 管,干预。【组词】:概不过问。(5) 向某人或某方面要东西。【例句】:我问他借几本书。(6) 姓。

基本含义

互相询问,相互追问。

对问的意思

对问 [duì wèn]

1. 互相问答交谈。

2. 古代文体之一。战国时宋玉作《对楚王问》,以答问形式抒写情志,后因名其体为“对问”。

3. 应诏回答帝王的问难。

5. 指受审问。

对问 引证解释

⒈ 互相问答交谈。

《三国志·吴志·阚泽传》:“性谦恭篤慎,官府小吏,呼招对问,皆为抗礼。”
唐 陆龟蒙 《复友生论文书》:“未尝干有司对问希品第,未尝歷王公丐贷饰车马。”

⒉ 古代文体之一。 战国 时 宋玉 作《对楚王问》,以答问形式抒写情志,后因名其体为“对问”。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宋玉 含才,颇亦负俗,始造‘对问’,以申其志。”
范文澜 注引 纪昀 评:“《卜居》《渔父》已先是对问,但未标对问之名耳。然 宋玉 此文,载於《新序》;其标曰对问,似亦 萧统 所题。”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篇:“然则《骚》者,固亦受三百篇之泽,而特由其时游説之风而恢宏,因 荆楚 之俗而奇伟;赋与对问,又其长流之漫於后代者也。”

⒊ 应诏回答帝王的问难。

北周 庾信 《故周大将军义兴公萧公墓志铭》:“无双对问,实踵武於 丁鸿。”
唐 沉佺期 《自考功员外授给事中》诗:“何幸盐梅处,惟忧对问机。”

⒋ 指受审问。

《朱子语类》卷一二三:“周勃 终身有功,后来也下狱对问。”
《水浒传》第二二回:“现有刀子是 宋江 的压衣刀,必须去拿 宋江 来对问。”


对问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释义:比喻被动应付,对问题不作根本彻底的解决。
    • 2.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释义:聪明的人,对问题虽久经考虑,也有可能出差错。《史记·淮阴侯列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3.
      智者千虑,或有一失释义:指聪明人对问题深思熟虑,也难免出现差错。
    • 4.
      何从释义:⒈犹怎么办。 多用于对问题的抉择。⒉从何处,从哪儿。⒊犹何尝,何曾。
    • 5.
      依违两可释义:依:赞成;违:反对;两可:二者都可以。指对问题态度犹豫,没有确定的意见。
    • 6.
      口径释义:⒈器物圆口的直径:这架天文望远镜口径500毫米。⒉泛指要求的规格、性能等:螺钉与螺母的口径不合。⒊比喻对问题的看法和处理问题的原则:开会统一口径。咱俩说的口径要一致。
    • 7.
      回答释义:对问题给予解释;对要求表示意见:回答问题。 满意的回答。
    • 8.
      好谋无决释义:好:喜爱,善于;谋:策划,思考。对问题思考策划得多,但却不能或不善于作出判断或决断。例句:刘文策呀,或活一个好谋无决的“言语巨人”,不可用,不可用。词源浅释《三国志·魏志·郭嘉传》:“多端寡要,好谋无决。”
    • 9.
      客难释义:宾客的问难。亦为文体名。假设客人向自己诘问而进行答辩以申述己见的一种文体。始于 汉 东方朔 的《答客难》。事见《汉书·东方朔传》:“﹝ 朔 上书欲求试用﹞辞数万言,终不见用。朔 因著论,设客难己,用位卑以自慰諭。”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杂文》:“自对问以来,东方朔 效而广之,名为《客难》,託古慰志,疏而有辨。”对问,指 宋玉《对楚王问》。《北史·文苑传·樊逊》:“逊 尝服 东方朔 之言,‘陆沉世俗,避世 金马’,遂借 陆沉公子 为主人,拟《客难》,制《客诲》以自广。”宋 张耒《次韵秦观》:“十年 少游
    • 10.
      密切释义:⒈关系近:两人关系很密切。 ⒉使关系近:进一步密切干部与群众的关系。⒊(对问题等)重视,照顾得周到:密切注意。密切配合。
    • 11.
      心手相连释义: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同心同德,比喻紧密的互助,共同面对问题和困难。
    • 12.
      措施有效释义:措施通常是指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措施有效则是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得力,及时等意思。
    • 13.
      机悟释义:⒈亦作“机晤”。机敏颖悟。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王导 须臾至,徒跣下地谢曰:‘天威在颜,遂使 温嶠 不容得谢。’嶠 於是下谢,帝乃释然。诸公共叹 王 机悟名言。”《隋书·牛弘传》:“吏部侍郎 高孝基,鉴赏机晤,清慎絶伦。”南唐 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宣宗 尝亲试神童 李瑴 於便殿,瑴 年数岁,聪慧详敏,对问机悟,上甚悦之。”⒉指机智。清 昭槤《啸亭杂录·戴学士》:“﹝ 戴梓 ﹞少有机悟,自製火器,能击百步外。”
    • 14.
      模棱两可释义:对问题或事物正反两方面,持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态度。 《旧唐书·苏味道传》:“但模棱以持两端可也。” 模棱(léng):含糊,不明确,不肯定。两可: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
    • 15.
      洪炉点雪释义:大火炉里放进一点雪,马上就会融化。 比喻对问题领会极快。
    • 16.
      直觉思维释义: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
    • 17.
      立场不稳释义:对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不能持之以恒。
    • 18.
      答复释义:对问题或要求给以回答:答复读者提出的问题。等研究后再答复你。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的。
    • 19.
      答案释义:对问题所做的解答:寻求答案。
    • 20.
      细针密缕释义:针线细密。比喻做事仔细认真或对问题处理得细致周到。

对问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释义:比喻被动应付,对问题不作根本彻底的解决。
    • 2.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释义:聪明的人,对问题虽久经考虑,也有可能出差错。《史记·淮阴侯列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3.
      智者千虑,或有一失释义:指聪明人对问题深思熟虑,也难免出现差错。
    • 4.
      何从释义:⒈犹怎么办。 多用于对问题的抉择。⒉从何处,从哪儿。⒊犹何尝,何曾。
    • 5.
      依违两可释义:依:赞成;违:反对;两可:二者都可以。指对问题态度犹豫,没有确定的意见。
    • 6.
      口径释义:⒈器物圆口的直径:这架天文望远镜口径500毫米。⒉泛指要求的规格、性能等:螺钉与螺母的口径不合。⒊比喻对问题的看法和处理问题的原则:开会统一口径。咱俩说的口径要一致。
    • 7.
      回答释义:对问题给予解释;对要求表示意见:回答问题。 满意的回答。
    • 8.
      好谋无决释义:好:喜爱,善于;谋:策划,思考。对问题思考策划得多,但却不能或不善于作出判断或决断。例句:刘文策呀,或活一个好谋无决的“言语巨人”,不可用,不可用。词源浅释《三国志·魏志·郭嘉传》:“多端寡要,好谋无决。”
    • 9.
      客难释义:宾客的问难。亦为文体名。假设客人向自己诘问而进行答辩以申述己见的一种文体。始于 汉 东方朔 的《答客难》。事见《汉书·东方朔传》:“﹝ 朔 上书欲求试用﹞辞数万言,终不见用。朔 因著论,设客难己,用位卑以自慰諭。”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杂文》:“自对问以来,东方朔 效而广之,名为《客难》,託古慰志,疏而有辨。”对问,指 宋玉《对楚王问》。《北史·文苑传·樊逊》:“逊 尝服 东方朔 之言,‘陆沉世俗,避世 金马’,遂借 陆沉公子 为主人,拟《客难》,制《客诲》以自广。”宋 张耒《次韵秦观》:“十年 少游
    • 10.
      密切释义:⒈关系近:两人关系很密切。 ⒉使关系近:进一步密切干部与群众的关系。⒊(对问题等)重视,照顾得周到:密切注意。密切配合。
    • 11.
      心手相连释义: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同心同德,比喻紧密的互助,共同面对问题和困难。
    • 12.
      措施有效释义:措施通常是指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措施有效则是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得力,及时等意思。
    • 13.
      机悟释义:⒈亦作“机晤”。机敏颖悟。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王导 须臾至,徒跣下地谢曰:‘天威在颜,遂使 温嶠 不容得谢。’嶠 於是下谢,帝乃释然。诸公共叹 王 机悟名言。”《隋书·牛弘传》:“吏部侍郎 高孝基,鉴赏机晤,清慎絶伦。”南唐 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宣宗 尝亲试神童 李瑴 於便殿,瑴 年数岁,聪慧详敏,对问机悟,上甚悦之。”⒉指机智。清 昭槤《啸亭杂录·戴学士》:“﹝ 戴梓 ﹞少有机悟,自製火器,能击百步外。”
    • 14.
      模棱两可释义:对问题或事物正反两方面,持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态度。 《旧唐书·苏味道传》:“但模棱以持两端可也。” 模棱(léng):含糊,不明确,不肯定。两可: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
    • 15.
      洪炉点雪释义:大火炉里放进一点雪,马上就会融化。 比喻对问题领会极快。
    • 16.
      直觉思维释义: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
    • 17.
      立场不稳释义:对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不能持之以恒。
    • 18.
      答复释义:对问题或要求给以回答:答复读者提出的问题。等研究后再答复你。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的。
    • 19.
      答案释义:对问题所做的解答:寻求答案。
    • 20.
      细针密缕释义:针线细密。比喻做事仔细认真或对问题处理得细致周到。

对问造句

1.他经常失败的原因,就是他面对问题的时候总是避重就轻。

2.这篇社论对问题的分析真是入木三分。

3.考试时对问题首先要弄清题意,否则会犯答非所问的错误。

4.这篇社论对问题的分析真是鞭辟入里。

5.考试时对问答题首先要弄清题意,否则会犯答非所问的错误。

6.他这种对问题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是成绩无法提高的主要原因。

对问(duiwe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对问是什么意思 对问读音 怎么读 对问,拼音是duì wèn,对问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对问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