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检 [wú jiǎn]
1. 没有法度标准。
3. 不检点。谓行为不拘礼法,没有约束。
无检 引证解释
⒈ 没有法度标准。
引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王制政令,诚宜齐一。夫衡量小器,犹不可使往往而有异,况人士之格,而可参差而无检乎?”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百姓将车载盐,所由先皆无检。”
⒉ 不检点。谓行为不拘礼法,没有约束。
引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余愿世人改其无检之行,除其骄吝之失。”
《晋书·高光传》:“子 韜,字 子远,放佚无检。”
《新唐书·李安远传》:“安远 少无检,与博徒游,至破产。”
《太平广记》卷三〇一引 唐 戴孚 《广异记·山阴人》:“许 素轻薄无检,又为物色夸眩,意甚悦之。”
无检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傲兀释义:犹傲岸。 晋 葛洪《抱朴子·疾谬》:“以傲兀无检者为大度,以惜护节操者为涩少。”唐 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傲兀坐试席,深丛见孤羆。”清 赵翼《连日无蔬菜至平戛买得萝卜大喜过望》诗:“平生负傲兀,恃有藜莧腹,咬得菜根断,颇以鄙食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四篇:“雪芹 至中年,乃至贫居西郊,啜饘粥,但犹傲兀,时復纵酒赋诗,而作《石头记》盖亦此际。”
- 2.
朝议释义:⒈谓在朝中议政。《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孝景 时每朝议大事,条侯、魏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清 恽敬《上董蔗林中堂书》:“下之於上也,有奏状之言,有制詔之辞,有朝议之公,有舆论之详,易矣而实难。”⒉指朝廷的评议、决议。晋 潘岳《关中诗》:“翘翘 赵王,请徒三万,朝议惟疑,未逞斯愿。”宋 周密《齐东野语·杭学游士聚散》:“淳祐 辛亥,郑丞相 清之 当国,朝议以游士多无检束。”清 李清《三垣笔记》上:“朝议以国计不足,暂借民间房租一年,於是怨声沸京城,呼 崇禎 为重徵。”⒊朝议大夫的省称。始置于 隋,
- 3.
检正释义:⒈端正的操行。《晋书·陈舆传》:“舆 虽无检正,而有力致。”⒉检验核正。《宋书·律历志上》:“如 和 所对,直以意造,率短一寸,七孔声均,不知其皆应何律。调与不调,无以检正。”《新唐书·高俭传》:“由是詔 士廉 与 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 责天下谱谍,参考史传,检正真伪。”⒊宋 官名。宋 叶适《上殿札子》:“今自检正、都司、六部列属以及寺监,皆纲目之所在也。”《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詔检正,累降指挥,申严行在﹝下﹞,於是遂罢诸路类试。”参见“检正官”。
- 4.
游宕释义:⒈放纵无检束。 ⒉见“游荡”。
- 5.
狂宕释义:犹狂放。 黄中黄《沉荩之略历及庚子事变》:“藎 以共和四千五百八十三年生。资地絶高,幼狂宕不羈,读书通其大意,不屑为文。”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三十章十:“罗虬,台州 人,依 鄜州 李孝恭 为从事。他狂宕无检束。”
- 6.
骄吝释义:亦作“骄恡”。骄傲而吝啬。语出《论语·泰伯》:“如有 周公 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餘不足观也已。”晋 葛洪《抱朴子·疾谬》:“余愿世人改其无检之行,除其骄吝之失,遣其夸矜尚人之疾,絶息嘲弄不典之言。”唐 张说《赠别杨炯箴》:“才勿骄恡,政勿烦苛。”清 杜岕《思贤篇送荔轩还京师》:“康衢本平坦,骄吝涂乃窄。”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六节:“唐玄宗 变通‘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的惯例,选名儒就寓邸授经,满足使者的要求,不因国家强盛而表现骄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