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犊 [qīng dú]
1. 青牛。
2. 新莽末年河北地区较为强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建武三年(公元27年)为刘秀所镇压。《东观汉记·邓禹传》:“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后泛称农民起义军。
4. 宝刀名。
青犊 引证解释
⒈ 青牛。参见“青牛”。
引清 吴伟业 《通元老人龙腹竹歌》:“吁嗟乎 崑崙 以外流沙西,当年 老子 驱青犊。”
⒉ 新莽 末年 河 北地区较为强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 建武 三年(公元27年)为 刘秀 所镇压。
引《东观汉记·邓禹传》:“今 山东 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
后泛称农民起义军。 唐 崔涂 《己亥岁感事》诗:“正闻青犊起葭萌,又报黄巾犯 汉 营。”
清 吴伟业 《田家铁狮歌》:“省中忽唱 田蚡 死,青犊明年食龙子。”
⒊ 宝刀名。
引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吴大皇帝 有宝刀三,宝剑六……刀一曰百鍊,二曰青犊,三曰漏景。”
青犊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百鍊释义:⒈亦作“百炼”。多次锻炼;久经磨炼。汉 应劭《汉官仪》卷上:“金取坚刚,百鍊不秏。”《三国志·魏志·崔琰传》:“孙(孙礼)疏亮亢烈,刚简能断;卢(卢毓)清警明礼,百鍊不消,皆公才也。”明 陈汝元《金莲记·郊遇》:“三昧上真炁已全,百炼中凡心俱浄。”⒉宝刀名。晋 崔豹《古今注·舆服》:“吴大帝 有宝刀三……一曰百鍊,二曰青犊,三曰漏影。”
- 2.
遗策释义:⒈亦作“遗筴”。亦作“遗筞”。失策;失算。《庄子·外物》:“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筴。”成玄英 疏:“筭计前后钻之凡经七十二,筭计吉凶曾不失中。”《吕氏春秋·贵当》:“荆 有善相人者,所言无遗策。”高诱 注:“遗,犹失也。”北周 庾信《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虏 青犊 之兵,甚有秘计;烧 乌巢 之米,本无遗策。”《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元年》:“向 善商财,计算无遗策。”⒉指前人遗留下来的策略计划。汉 贾谊《过秦论上》:“孝公 既没,惠文、武、昭襄王 蒙故业,因遗策,南取 汉中,西举 巴 蜀,东割膏腴之
- 3.
铜马军释义:新莽 末年 河北 的农民起义军。当时 河北 起义军有 铜马、大肜、高湖、重连、铁胫、大抢、尤来、上江、青犊、五校、檀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 等,共数百万人,各自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力量,其中以 铜马 军为最强大,领袖有 东山荒秃、上淮况 等。公元24年起义军被 刘秀 陆续击破,铜马 部众多被收编。后来 铜马、青犊、尤来 馀众共立 孙登 为帝。不久失败。
- 4.
青犊释义:⒈青牛。清 吴伟业《通元老人龙腹竹歌》:“吁嗟乎 崑崙 以外流沙西,当年 老子 驱青犊。”参见“青牛”。⒉新莽 末年 河 北地区较为强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建武 三年(公元27年)为 刘秀 所镇压。《东观汉记·邓禹传》:“今 山东 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后泛称农民起义军。唐 崔涂《己亥岁感事》诗:“正闻青犊起葭萌,又报黄巾犯 汉 营。”清 吴伟业《田家铁狮歌》:“省中忽唱 田蚡 死,青犊明年食龙子。”⒊宝刀名。晋 崔豹《古今注·舆服》:“吴大皇帝 有宝刀三,宝剑六……刀一曰百鍊,二曰青犊,三曰
- 5.
黑犊释义:⒈古代博戏。用木制骰子五枚,每枚两面,一面涂黑,一面涂白,黑者刻二为犊,白者刻二为雉。掷之五子皆黑者为卢,胜采;二雉三黑为雉,次胜采;二犊三白为犊,又次,“黑犊”即指此。⒉西汉末称号为“青犊”的农民起义军。后亦泛指农民起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