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 [gāng róu]
1. 阴阳。
2. 昼夜。
3. 强弱。
5. 犹宽严。
刚柔 引证解释
⒈ 阴阳。
引《易·繫辞下》:“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孔颖达 疏:“刚柔即阴阳也。”
《淮南子·精神训》:“刚柔相成,万物乃形。”
高诱 注:“刚柔,阴阳也。”
⒉ 昼夜。
引《易·繫辞上》:“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孔颖达 疏:“昼则阳日照临,万物生而坚刚,是昼之象也。夜则阴润浸被,万物而皆柔弱,是夜之象也。”
汉 扬雄 《太玄·玄摛》:“以通璇璣之统,正玉衡之平,圜方之相研,刚柔之相干。”
范望 注:“刚柔,昼夜也。”
⒊ 强弱。
引《孙子·九地》:“刚柔皆得,地之理也。”
王晳 注:“刚柔,犹强弱也。”
《西游记》第五三回:“咬牙争胜负,切齿定刚柔。”
⒋ 犹宽严。
引《三国演义》第七一回:“凡为将者,当以刚柔相济,不可徒恃其勇。”
国语词典
刚柔 [gāng róu]
⒈ 阴阳。
引《淮南子·精神》:「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
⒉ 昼夜。
引《易经·系辞上》:「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⒊ 强弱。
引《孙子·九地》:「刚柔皆得,地之理也。」
宋·王晳·注:「刚柔,犹强弱也。」
《西游记·第五三回》:「咬牙争胜负,切齿定刚柔。」
刚柔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云雷释义:⒈云和雷。 ⒉指云纹和雷纹。⒊《易·屯》:“《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按,《屯》之卦象为《坎》上《震》下,《坎》之象为云,《震》之象为雷。因以“云雷”喻险难环境。⒋指不吉利的征兆。⒌《易·屯》:“《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屯》之卦象是为云雷聚,云行于上,雷动于下。按《象传》以雨比恩泽,以雷比刑。谓君子观此卦象和卦名,则善于兼用恩泽与刑罚,以经纬国家。⒍指经纬治理国家的人。⒎行云下雨。⒏比喻波涛。波涛翻卷如云,奔腾之声如雷,故称。
- 2.
任势释义:⒈谓利用各种有利的态势或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孙子·势篇》:“故善战者,求之於势,不责於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定势》:“然文之任势,势有刚柔,不必壮言慷慨,乃称势也。”⒉谓任意使用手中的权势。《文选·潘岳<西征赋>》:“当 音 凤 恭 显 之任势也,乃熏灼四方,震耀都鄙。”李周翰 注:“王音、王凤、弘恭、石显 之徒,邪佞用势,熏灼震耀於天下。”《晋书·华恒传》:“初,恒 为州大中正,乡人 任让 轻薄无行,为 恒
- 3.
八卦掌释义:拳术的一种。将攻防招术和导引方法融合于绕圆走转之中。讲求纵横交错,随走随练,以变应变,合于《周易》中“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道理,故名。
- 4.
八卦释义:《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由代表阳的符号“⚊”和代表阴的符号“⚋”组成。八卦的名称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用来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天地为“父母”,其余为“六子”,说明世界的生成根源。以乾与坤、震与巽、坎与离、艮与兑之间的相互对立和刚柔互易,表示事物的相互转化和发展变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 5.
典要释义:⒈经常不变的准则、标准。《易·繫辞下》:“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韩康伯 注:“不可立定準也。”孔颖达 疏:“上下所易皆不同,是不可为典常要会也。”唐 元稹《才识兼茂明於体用策·对》:“然臣所以上愚对,皆以指病陈术为典要。”清 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説,不可恃为典要。”周作人《一年的长进》:“以前我也自以为是有所知的,在古今的贤哲里找到一位师傅,便可以据为典要,造成一种主见,评量一切,这倒是很简易的办法。”⒉可靠的根据。清 袁枚《随园随笔·文人
- 6.
分情释义:谓感情不同。《宋书·谢灵运传论》:“民禀天地之灵,含五常之德,刚柔迭用,喜愠分情。”
- 7.
参两释义:指天与地。语本《易·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於阴阳而立卦。”宋 张载《正蒙·参两》:“地所以两,分刚柔男女而效之,法也;天所以参,一太极两仪而象之,性也。”明 杨慎《艺林伐山·四七参两》:“《春秋纬》,诸侯上象四七,三公寅亮参两。”四七,指二十八宿。
- 8.
周疏释义:繁密与疏越。《左传·昭公二十年》:“声亦如味……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杜预 注:“周,密也。”
- 9.
塞隔释义:犹阻塞。 《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垂拱二年》:“地气不和而塠阜出。今陛下以女主处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塞隔而山变为灾。”
- 10.
大通释义:⒈犹大道。 《庄子·大宗师》:“颜回 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谓坐忘。’”成玄英 疏:“大通,犹大道也。道能通生万物,故谓道为大通也。”三国 魏 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故古人仰準阴阳,俯协刚柔,中识理性,使三才相善,同会於大通,所以穷理而尽物宜也。”⒉通于大道。谓顺应自然。《淮南子·诠言训》:“圣人无屈奇之服,无瑰异之行,服不视,行不观,言不议,通而不华,穷而不慑,荣而不显,隐而不穷,异而不见怪,容而与众同。无以名之,此之谓之通。”⒊谓宽宏豁达。晋 陈寿《表上诸葛氏集目录》
- 11.
少林拳释义:拳术的一种。因河南少林寺而得名。注重技法,立足实战。套路结构短小精悍,严密紧凑,巧妙而多变。少林拳主刚,要求刚健有力、勇猛快速,又要求刚柔相济,动静相宜。也泛指少林武术。
- 12.
屯难释义:⒈艰难。语本《易·屯》:“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南朝宋谢灵运《撰征赋》:“民志应而愿税,国屯难而思抚。”唐张说《赠户部尚书河东公杨君神道碑》:“时逢屯难,勋业成焉。”⒉指祸乱。
- 13.
握枢释义:掌握中枢之权。南朝 齐 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朕秉籙御天,握枢临极。”唐 骆宾王《又破设蒙俭露布》:“然则大人拯物,上圣乘时,法乾坤以握枢,体刚柔而建极。”明 沉德符《野获编·吏部一·用违其才》:“本朝如 马端肃、杨襄毅 两太师,前后握枢秉銓,俱有称於时,真全才也。”
- 14.
摩荡释义:⒈见“摩盪”。⒉亦作“摩荡”。谓相切摩而变化。语本《易·繫辞上》:“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盪。”孔颖达疏:“阳刚而阴柔,故刚柔共相切摩更递变化也。”《朱子语类》卷七四:“每一卦生八卦,故谓之摩盪。”宋叶适《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陈公墓志铭》:“初讲城南茶院时,诸老先生传科举旧学,摩荡鼓舞,受教者无异辞。”⒊指摩擦振荡。
- 15.
有体释义:⒈谓有一定的形体。 《易·繫辞下》:“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孔颖达 疏:“若阴阳不合则刚柔之体无从而生。以阴阳相合,乃生万物,或刚或柔,各有其体。”南朝 梁 江淹《效阮公诗》之五:“同情沦异物,有体入无形。”⒉犹得体。宋 苏轼《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詔曰:‘宽严有体,边人安焉。’公因作堂,以‘安边’名之。”《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六年》:“帝谓大臣曰:‘梅挚 言事有体。’以为户部副使。”
- 16.
构屯释义:⒈聚合。⒉搆屯:犹搆难。语本《易·屯》:“屯,刚柔始交而难生。”《旧唐书·玄宗纪上》:“昔因多难,内属搆屯,寳位深坠地之忧,神器有缀旒之惧。”
- 17.
沙包功释义:沙包功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然刚柔互济,比单恃刚劲更胜人一筹。
- 18.
消流释义:⒈犹消融。《艺文类聚》卷八六引 晋 傅玄《桃赋》:“华落实结,与时刚柔,既甘且脆,入口消流。”⒉销售流通。清 新广东武生《黄萧养回头》:“现在军机齐备有餘,你可向别处消流罢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忽然想着 横滨《新小説》,消流极广,何不将这册子寄到《新小説》社?”
- 19.
琴剑释义:琴与剑。两者为古时文人随身之物,以寓刚柔相济之意。
- 20.
立如枰准释义:“立如枰准”是太极推手劲法术语,引申为行功走架及打手时要符合的身法要求,由心知达到身知,就能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柔相济,应敌变化示神奇。
刚柔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云雷释义:⒈云和雷。 ⒉指云纹和雷纹。⒊《易·屯》:“《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按,《屯》之卦象为《坎》上《震》下,《坎》之象为云,《震》之象为雷。因以“云雷”喻险难环境。⒋指不吉利的征兆。⒌《易·屯》:“《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屯》之卦象是为云雷聚,云行于上,雷动于下。按《象传》以雨比恩泽,以雷比刑。谓君子观此卦象和卦名,则善于兼用恩泽与刑罚,以经纬国家。⒍指经纬治理国家的人。⒎行云下雨。⒏比喻波涛。波涛翻卷如云,奔腾之声如雷,故称。
- 2.
任势释义:⒈谓利用各种有利的态势或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孙子·势篇》:“故善战者,求之於势,不责於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定势》:“然文之任势,势有刚柔,不必壮言慷慨,乃称势也。”⒉谓任意使用手中的权势。《文选·潘岳<西征赋>》:“当 音 凤 恭 显 之任势也,乃熏灼四方,震耀都鄙。”李周翰 注:“王音、王凤、弘恭、石显 之徒,邪佞用势,熏灼震耀於天下。”《晋书·华恒传》:“初,恒 为州大中正,乡人 任让 轻薄无行,为 恒
- 3.
八卦掌释义:拳术的一种。将攻防招术和导引方法融合于绕圆走转之中。讲求纵横交错,随走随练,以变应变,合于《周易》中“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道理,故名。
- 4.
八卦释义:《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由代表阳的符号“⚊”和代表阴的符号“⚋”组成。八卦的名称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用来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天地为“父母”,其余为“六子”,说明世界的生成根源。以乾与坤、震与巽、坎与离、艮与兑之间的相互对立和刚柔互易,表示事物的相互转化和发展变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 5.
典要释义:⒈经常不变的准则、标准。《易·繫辞下》:“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韩康伯 注:“不可立定準也。”孔颖达 疏:“上下所易皆不同,是不可为典常要会也。”唐 元稹《才识兼茂明於体用策·对》:“然臣所以上愚对,皆以指病陈术为典要。”清 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説,不可恃为典要。”周作人《一年的长进》:“以前我也自以为是有所知的,在古今的贤哲里找到一位师傅,便可以据为典要,造成一种主见,评量一切,这倒是很简易的办法。”⒉可靠的根据。清 袁枚《随园随笔·文人
- 6.
分情释义:谓感情不同。《宋书·谢灵运传论》:“民禀天地之灵,含五常之德,刚柔迭用,喜愠分情。”
- 7.
参两释义:指天与地。语本《易·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於阴阳而立卦。”宋 张载《正蒙·参两》:“地所以两,分刚柔男女而效之,法也;天所以参,一太极两仪而象之,性也。”明 杨慎《艺林伐山·四七参两》:“《春秋纬》,诸侯上象四七,三公寅亮参两。”四七,指二十八宿。
- 8.
周疏释义:繁密与疏越。《左传·昭公二十年》:“声亦如味……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杜预 注:“周,密也。”
- 9.
塞隔释义:犹阻塞。 《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垂拱二年》:“地气不和而塠阜出。今陛下以女主处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塞隔而山变为灾。”
- 10.
大通释义:⒈犹大道。 《庄子·大宗师》:“颜回 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谓坐忘。’”成玄英 疏:“大通,犹大道也。道能通生万物,故谓道为大通也。”三国 魏 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故古人仰準阴阳,俯协刚柔,中识理性,使三才相善,同会於大通,所以穷理而尽物宜也。”⒉通于大道。谓顺应自然。《淮南子·诠言训》:“圣人无屈奇之服,无瑰异之行,服不视,行不观,言不议,通而不华,穷而不慑,荣而不显,隐而不穷,异而不见怪,容而与众同。无以名之,此之谓之通。”⒊谓宽宏豁达。晋 陈寿《表上诸葛氏集目录》
- 11.
少林拳释义:拳术的一种。因河南少林寺而得名。注重技法,立足实战。套路结构短小精悍,严密紧凑,巧妙而多变。少林拳主刚,要求刚健有力、勇猛快速,又要求刚柔相济,动静相宜。也泛指少林武术。
- 12.
屯难释义:⒈艰难。语本《易·屯》:“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南朝宋谢灵运《撰征赋》:“民志应而愿税,国屯难而思抚。”唐张说《赠户部尚书河东公杨君神道碑》:“时逢屯难,勋业成焉。”⒉指祸乱。
- 13.
握枢释义:掌握中枢之权。南朝 齐 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朕秉籙御天,握枢临极。”唐 骆宾王《又破设蒙俭露布》:“然则大人拯物,上圣乘时,法乾坤以握枢,体刚柔而建极。”明 沉德符《野获编·吏部一·用违其才》:“本朝如 马端肃、杨襄毅 两太师,前后握枢秉銓,俱有称於时,真全才也。”
- 14.
摩荡释义:⒈见“摩盪”。⒉亦作“摩荡”。谓相切摩而变化。语本《易·繫辞上》:“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盪。”孔颖达疏:“阳刚而阴柔,故刚柔共相切摩更递变化也。”《朱子语类》卷七四:“每一卦生八卦,故谓之摩盪。”宋叶适《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陈公墓志铭》:“初讲城南茶院时,诸老先生传科举旧学,摩荡鼓舞,受教者无异辞。”⒊指摩擦振荡。
- 15.
有体释义:⒈谓有一定的形体。 《易·繫辞下》:“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孔颖达 疏:“若阴阳不合则刚柔之体无从而生。以阴阳相合,乃生万物,或刚或柔,各有其体。”南朝 梁 江淹《效阮公诗》之五:“同情沦异物,有体入无形。”⒉犹得体。宋 苏轼《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詔曰:‘宽严有体,边人安焉。’公因作堂,以‘安边’名之。”《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六年》:“帝谓大臣曰:‘梅挚 言事有体。’以为户部副使。”
- 16.
构屯释义:⒈聚合。⒉搆屯:犹搆难。语本《易·屯》:“屯,刚柔始交而难生。”《旧唐书·玄宗纪上》:“昔因多难,内属搆屯,寳位深坠地之忧,神器有缀旒之惧。”
- 17.
沙包功释义:沙包功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然刚柔互济,比单恃刚劲更胜人一筹。
- 18.
消流释义:⒈犹消融。《艺文类聚》卷八六引 晋 傅玄《桃赋》:“华落实结,与时刚柔,既甘且脆,入口消流。”⒉销售流通。清 新广东武生《黄萧养回头》:“现在军机齐备有餘,你可向别处消流罢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忽然想着 横滨《新小説》,消流极广,何不将这册子寄到《新小説》社?”
- 19.
琴剑释义:琴与剑。两者为古时文人随身之物,以寓刚柔相济之意。
- 20.
立如枰准释义:“立如枰准”是太极推手劲法术语,引申为行功走架及打手时要符合的身法要求,由心知达到身知,就能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柔相济,应敌变化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