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廪生 廪生的意思
lǐnshēng

廪生

简体廪生
繁体廩生
拼音lǐn shēng
注音ㄌ一ㄣˇ ㄕㄥ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lǐn,(1) 米仓,亦指储藏的米。【组词】:仓廪。廪生(即“廪膳生员”,中国明、清两代称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补助生活的生员)。廪饩(旧指由官府供给的粮食)。(2) 积聚,郁结。【例句】:“廪于肠胃”。

shēng,(1) 一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了最初的体积和重量,并能发展长大。【组词】:诞生。滋生。生长。(2) 造出。【组词】:生产。(3) 活的,有活力的。【组词】:生存。生命。生物。生机。出生入死。舍生取义。(4) 有生命的东西的简称。【组词】:众生。丧生。卫生。(5) 生活,维持生活的。【组词】:生计。生意。(6) 整个生活阶段。【组词】:一生。平生。今生。(7) 发出,起动。【组词】:生病。生气。生效。生花之笔。谈笑风生。(8) 使燃料燃烧起来。【组词】:生火。(9) 植物果实不成熟。【组词】:生瓜。(10) 未经烧煮或未烧煮熟的。【组词】:生饭。生水。(11) 不熟悉的,不常见的。【组词】:生疏。生客。生字。陌生。(12) 不熟练的。【组词】:生手。(13) 未经炼制的。生铁。(14) 硬。【组词】:态度生硬。生吞活剥。(15) 甚,深。【组词】:生怕。生疼。(16) 正在学习的人。【组词】:学生。门生。(17) 有学问或有专业知识的人。【组词】:儒生。医生。(18) 传统戏剧里扮演男子的角色。【组词】:小生。老生。武生。(19) 词尾。【组词】:好生休养。(20) 姓。

基本含义

指在古代官府供养的学生,特指被官府供养的学生。

廪生的意思

廪生 [lǐn shēng]

1. 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又称廪膳生。明初生员有定额,皆食廪。其后名额增多,因谓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省称“廪生”,增多者谓之“增广生员”,省称“增生”。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员”,省称“附生”。后凡初入学者皆谓之附生,其岁、科两试等第高者可补为增生、廪生。廪生中食廪年深者可充岁贡。清制略同。参阅《明史·选举志一》、《清史稿·选举志一》。

廪生 引证解释

⒈ 明 清 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又称廪膳生。 明 初生员有定额,皆食廪。其后名额增多,因谓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省称“廩生”,增多者谓之“增广生员”,省称“增生”。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员”,省称“附生”。后凡初入学者皆谓之附生,其岁、科两试等第高者可补为增生、廪生廪生中食廪年深者可充岁贡。 清 制略同。参阅《明史·选举志一》、《清史稿·选举志一》。


国语词典

廪生 [lǐn shēng]

⒈ 明清两代由公家发给银两、粮食的生员。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〇》:「廪生到此便宜贡,且从容一边站立,看别个赏花红。」


廪生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叶旸畅释义:[清]字梅坞,浙江松阳廪生。
    • 2.
      实廪释义:⒈充实粮仓。 《后汉书·樊宏传论》:“分地以用天道,实廪以崇礼节。”《南齐书·崔祖思传》:“籍税以厚国,国虚民贫;广田以实廪,国富民赡。”唐 刘禹锡《贺赦表》:“恤刑已责,实廪蠲徭。”⒉指正额廪生。明 沉德符《野获编·吏部·监生选正官》:“近年准贡事起,初犹以实廪,十年科举三次者加纳,既而甫补廪,未科举者亦滥觴矣。”
    • 3.
      岁考释义:⒈古代每年对官吏政绩的考核。《北史·楼宝传》:“时边事屡兴,人多流散,及 寳 至,稍安集之,残坏旧宅,皆命葺构,人归继路,岁考为天下最。”⒉明 代提学官和 清 代学政,每年对所属府、州、县生员、廪生举行的考试。分别优劣,酌定赏罚。凡府、州、县的生员、增生、廪生皆须应岁考。《初刻拍案惊奇》卷十:“目今提学要到 台州 岁考,待官人考了优等,就出吉帖便是。”《明史·选举志一》:“提学官在任三岁,两试诸生。先以六等试诸生优劣,谓之岁考。一等前列者,视廪膳生有缺,依次充补,其次补增广生。一二等皆给赏,三等如常,四等
    • 4.
      岁试释义:岁考。清 陈确《上闵辰生先生书》:“但不欲造学具呈,谓岁试不到,将自除名。”《文明小史》第一回:“齐巧这年春天,正逢岁试,行文下去,各学教官传齐廪生,携带门斗,知会了文武童生,齐嚮府中进发。”参见“岁考”。
    • 5.
      廪贡释义:指府、州、县的廪生被选拔为贡生。亦用以称以廪生的资格而被选拔为贡生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八回:“莫某人 他是个廩生,他捐功名,又不从廪贡上报捐,另外弄个监生。”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四章:“象 志哥 这盛年就读到中学,毕了业,不是廪贡,也是秀才。”
    • 6.
      廪生释义:科举时代生员名称之一。明代府、州、县学生员,由官府给廪膳,补助生活,称为廪生。清代须经岁科两试,成绩优异者,才能称为廪生。
    • 7.
      廪膳生释义:即廪生。
    • 8.
      恩贡释义:明 清 科举制度规定,每年由府、州、县选送廪生入京都国子监肄业,称为岁贡。凡遇皇帝登极或其他庆典而颁布恩诏之年,除岁贡外再加选一次,称为“恩贡”。《明史·选举志一》:“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品官子弟曰廕监,捐资曰例监。同一贡监也,有岁贡,有选贡,有恩贡,有纳贡……恩贡者,国家有庆典或登极詔书,以当贡者充之。”《清会典·礼部·学校》:“凡生员食餼久者,各以其岁之额而贡于太学,曰岁贡。有恩詔则加贡焉,曰恩贡。”
    • 9.
      洒签释义:古代公堂上主审官对犯人动刑时,从公案上抽出竹签抛掷于地,以示令出。《儒林外史》第三二回:“廪生,一来中的多,中了就做官。就是不中,十几年贡了,朝廷试过,就是去做知县、推官,穿螺螄结底的靴,坐堂,洒籤,打人。”洒,一本作“洒”。
    • 10.
      游廪食粟释义:科举时代,县学生员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的取得廪生名义,享受国家发给的廪膳补助生活。清 陆云标《庚申年陈墓镇记略》:“陈骏台 係乙酉科经魁 陈竺生 之子,现已游廪食粟。”
    • 11.
      补廪释义:明 清 科举制度,生员经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增生可依次升廪生,谓之“补廩”。明 沉德符《野获编·吏部一·监生选正官》:“近年准贡事起,初犹以实廩,十年科举三次者加纳,既而甫补廩未科举者亦滥觴矣。”《儒林外史》第十三回:“小弟补廩二十四年,蒙歷任宗师的青目,共考过六七个案首,只是科场不利,不胜惭愧!”太平天囯 洪仁玕《英杰归真》:“官爵既明,而士阶未晓,谓何以秀才为秀士,以补廩为俊士,以拔贡为杰士,以举人为约士,以进士为达士,以翰林为国士乎?”参见“补增”。
    • 12.
      让廪释义:明 清 两代享受官府膳食津贴的生员叫廪生。后来名额增多,增多者称增生,无廪米或廪饩银。经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增生可依次升廪生,称补廪。如将名额让与别人,叫让廪。
    • 13.
      赏花红释义:科举中式,名列前茅者,例插金花披红,谓之“赏花红”。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曾有一首《黄鶯儿》词,单道那三等的苦处……鼓声到此如春梦,高才命穷,庸才运通。廪生到此便宜贡,且从容一边站立,看别个赏花红。”
    • 14.
      超增补廪释义:旧时生员有定额,定额之外录取的为增广生员,成绩好的,由政府供给膳食,补入廪生名额,谓之“超增补廪”。
    • 15.
      附学生释义:明 清 科举时代生员名称之一。 明 洪武 初,生员虽定额,但不久即增广,不拘额数。至 宣德 时,以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增广者称增广生员,各有一定额数。到 正统 元年,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则称附学生员,省称附生。清 代凡童生入学者皆称附生,即秀才。清 福格《听雨丛谈》卷十一:“考此制准乎 明 季之法……其后添置名额,谓之增广生。又益置名额,谓之附学生。盖谓附於庠序,不更膳以廪禄也。”清 俞正燮《癸巳存稿·释社》:“﹝官立社学﹞学生有五等,学生亦曰廪生,一也;增广生,二也;附学生,三也;青衣附学生,四也
    • 16.
      食饩释义:指 明 清 时经考试取得廪生资格的生员享受廪膳补贴。亦即成为廪生。

廪生(linshe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廪生是什么意思 廪生读音 怎么读 廪生,拼音是lǐn shēng,廪生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廪生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