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适可 适可的意思
shì

适可

简体适可
繁体適可
拼音shì kě
注音ㄕˋ ㄎㄜ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ì kuò,(1) 切合,相合。【组词】:适当。适龄。适销。适度(dù)(程度适当)。适应(适合客观条件或需要)。(2) 舒服。【组词】:适意。舒适。(3) 刚巧。【组词】:适中。适值(恰好遇到)。适可而止。(4) 刚才,方才。【例句】:适才(刚才)。适间。(5) 往,归向。【组词】:无所适从。(6) 旧称女子出嫁。【组词】:适人。(1) 同“?”。

kě kè,(1) 允许。【组词】:许可。认可。宁可。(2) 能够。【组词】:可见。可能。可以。不可思议。(3) 值得,认为。【组词】:可怜。可悲。可亲。可观。可贵。可歌可泣。(4) 适合。【组词】:可身。可口。可体。(5) 尽,满。【组词】:可劲儿干。(6) 大约。【组词】:年可二十。“潭中鱼可百许头”。(7) 表示转折,与“可是”、“但”相同。(8) 表示强调。【组词】:他可好了。(9) 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语气:都这么说,可谁见过呢?(10) 用在疑问句里加强疑问语气:这件事他可同意?(11) 姓。 ◎ 〔可汗(hán)〕中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

基本含义

指在做事或言论时,要恰到好处地把握尺度,不要过分或不足够,要适度地停止或控制。

适可的意思

适可 [shì kě]

1. 适合;适宜。

3. 只能,仅仅可以。

适可 引证解释

⒈ 适合;适宜。

《汉书·蒯通传》:“故里母非谈説之士也,束緼乞火非还妇之道也,然物有相感,事有适可。”
明 李贽 《答李见罗先生书》:“及其饱闷已过,情景适可,则仍旧如前锁门独坐而读我书也。”

⒉ 只能,仅仅可以。

《百喻经·雇倩瓦师喻》:“此驴今者适可能破,假使百年,不能成一。”


适可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下笔不休释义:原形容动笔写文章思路顺着行文漫延无边,不能紧扣主题适可而止。后多形容文思充沛而敏捷。
    • 2.
      不为已甚释义:《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 原意是不做过头的事。后来泛指对人的责难批评,要适可而止。已甚:太过分。
    • 3.
      乞火释义:⒈求取火种。⒉《汉书·蒯通传》:“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緼请火於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鬭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故里母非谈説之士也,束緼乞火非还妇之道也。然物有相感,事有适可。臣请乞火於曹相国。”后因用“乞火”为向人说情、推荐的典故。
    • 4.
      去太去甚释义:适可而止,不可过分。同“去泰去甚”。
    • 5.
      去泰去甚释义:泰、甚:过分。 适可而止,不可过分。
    • 6.
      善刀而藏释义: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 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 7.
      官税释义:官府所征收的租税。唐 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百姓贫虚,或先取粟麦价,及至收穫,悉以还债,又充官税,颗粒不残。”清 马建忠《适可斋记言·富民说》:“而 朝鲜 咸镜道 等处,淘金者计七万餘人,除纳官税外,每岁出口之金,尚值银二三百万两。”高玉宝《高玉宝》第十二章:“我十二岁那年,妈和弟弟饿死了,爹叫官税和财主们的阎王债逼得没法过了,就带着我出外逃活命。”
    • 8.
      得休便休释义:休:停止。 能停止就停止,适可而止,留有余地。
    • 9.
      执役释义:⒈服役的人;工作人员。汉 崔瑗《司隶校尉箴》:“使臣司隶,敢告执役。”清 马建忠《适可斋记言·铁道论》:“各职之下,以站之等第定执役之名数。”⒉服役;担任劳役。明 梁辰鱼《浣纱记·放归》:“愿主公夫人勿图欢乐,要报大仇,三年执役之羞,不可忘也。”《清史稿·食货志一》:“甚有两姓丁口村庄相等,而此姓为彼姓执役,有如奴隶,亦諭开除。”廖仲恺《答胡适论井田书》:“欧洲 中古封建时代人民对于君主有执役的义务。”
    • 10.
      方刚释义:⒈谓人在壮年时体力、精神正当旺盛。 《诗·小雅·北山》:“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鬭。”《三国志·吴志·陆凯传》:“禕 体质方刚,器干彊固,董率之才,鲁肃 不过。”⒉指壮年。晋 袁宏《后汉纪·桓帝纪上》:“陛下年在方刚,圣虑未衰,愿还既误之封,析后族之势。”《后汉书·文苑传上·黄香》:“臣 香 年在方刚,适可驱使。”清 叶廷琯《鸥陂渔话·侯忠节公父子为僮宾作书》:“宾 齿方刚,其尚努力进德,为纲为纪,为楷为则,则吾将观於尔后。”⒊刚才。《二十
    • 11.
      条章释义:⒈条例规章。《后汉书·童恢传》:“﹝ 恢 ﹞除 不其 令……耕织种收,皆有条章。一境清静,牢狱连年无囚。”宋 陈亮《三国纪年序》:“魏 之条章法度,晋 承之以有天下。”明 陆深《停骖录摘抄续》:“军将征讨所到,歼厥渠魁,胁从罔治,备有条章。”章炳麟《文学总略》:“《魏氏春秋》言 亮 作《八务》《七式》《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⒉指条约。清 马建忠《适可斋记言·巴黎复友人书》:“且 范斯法尼 之会,诸国虽共订条章,而 西班牙 与 荷兰 另有 孟斯德 之约。”
    • 12.
      止足之分释义:止:停止;分:本分。知道适可而止,知道满足的本分。
    • 13.
      止足之戒释义:止:停止;戒:戒心。知道满足,适可而止的戒心。
    • 14.
      止足之计释义:止:停止;计:心计。知道满足,适可而止的心计。
    • 15.
      知止释义:⒈谓志在达到至善的境地。 语本《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朱熹集注:“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唐柳宗元《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诗:“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宋程颐《四箴·听箴》:“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⒉谓懂得适可而止;知足。
    • 16.
      知止不殆释义:殆:危险。 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 17.
      知足知止释义: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
    • 18.
      科计释义:估量;计算。 清 马建忠《适可斋记言·上李伯相复议何学士如璋奏设水师书》:“今后至少科计,每县吸食以十万人计,每人日损半文,一县得钱五十千,一年得钱一万八千串。”
    • 19.
      税厘释义:海关税和厘金税的合称。清 马建忠《适可斋记言·富民说》:“上溯 康 乾 之际,税釐不徵而度支充,海市有禁而闤闠足。”《清会典事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交涉搉税》:“其完清税釐之洋药,即又拆改包装,於每箇上黏贴印花,以为已完税釐之据。”
    • 20.
      莫为已甚释义:不做得太过分。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适可而止。

适可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下笔不休释义:原形容动笔写文章思路顺着行文漫延无边,不能紧扣主题适可而止。后多形容文思充沛而敏捷。
    • 2.
      不为已甚释义:《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 原意是不做过头的事。后来泛指对人的责难批评,要适可而止。已甚:太过分。
    • 3.
      乞火释义:⒈求取火种。⒉《汉书·蒯通传》:“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緼请火於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鬭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故里母非谈説之士也,束緼乞火非还妇之道也。然物有相感,事有适可。臣请乞火於曹相国。”后因用“乞火”为向人说情、推荐的典故。
    • 4.
      去太去甚释义:适可而止,不可过分。同“去泰去甚”。
    • 5.
      去泰去甚释义:泰、甚:过分。 适可而止,不可过分。
    • 6.
      善刀而藏释义: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 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 7.
      官税释义:官府所征收的租税。唐 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百姓贫虚,或先取粟麦价,及至收穫,悉以还债,又充官税,颗粒不残。”清 马建忠《适可斋记言·富民说》:“而 朝鲜 咸镜道 等处,淘金者计七万餘人,除纳官税外,每岁出口之金,尚值银二三百万两。”高玉宝《高玉宝》第十二章:“我十二岁那年,妈和弟弟饿死了,爹叫官税和财主们的阎王债逼得没法过了,就带着我出外逃活命。”
    • 8.
      得休便休释义:休:停止。 能停止就停止,适可而止,留有余地。
    • 9.
      执役释义:⒈服役的人;工作人员。汉 崔瑗《司隶校尉箴》:“使臣司隶,敢告执役。”清 马建忠《适可斋记言·铁道论》:“各职之下,以站之等第定执役之名数。”⒉服役;担任劳役。明 梁辰鱼《浣纱记·放归》:“愿主公夫人勿图欢乐,要报大仇,三年执役之羞,不可忘也。”《清史稿·食货志一》:“甚有两姓丁口村庄相等,而此姓为彼姓执役,有如奴隶,亦諭开除。”廖仲恺《答胡适论井田书》:“欧洲 中古封建时代人民对于君主有执役的义务。”
    • 10.
      方刚释义:⒈谓人在壮年时体力、精神正当旺盛。 《诗·小雅·北山》:“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鬭。”《三国志·吴志·陆凯传》:“禕 体质方刚,器干彊固,董率之才,鲁肃 不过。”⒉指壮年。晋 袁宏《后汉纪·桓帝纪上》:“陛下年在方刚,圣虑未衰,愿还既误之封,析后族之势。”《后汉书·文苑传上·黄香》:“臣 香 年在方刚,适可驱使。”清 叶廷琯《鸥陂渔话·侯忠节公父子为僮宾作书》:“宾 齿方刚,其尚努力进德,为纲为纪,为楷为则,则吾将观於尔后。”⒊刚才。《二十
    • 11.
      条章释义:⒈条例规章。《后汉书·童恢传》:“﹝ 恢 ﹞除 不其 令……耕织种收,皆有条章。一境清静,牢狱连年无囚。”宋 陈亮《三国纪年序》:“魏 之条章法度,晋 承之以有天下。”明 陆深《停骖录摘抄续》:“军将征讨所到,歼厥渠魁,胁从罔治,备有条章。”章炳麟《文学总略》:“《魏氏春秋》言 亮 作《八务》《七式》《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⒉指条约。清 马建忠《适可斋记言·巴黎复友人书》:“且 范斯法尼 之会,诸国虽共订条章,而 西班牙 与 荷兰 另有 孟斯德 之约。”
    • 12.
      止足之分释义:止:停止;分:本分。知道适可而止,知道满足的本分。
    • 13.
      止足之戒释义:止:停止;戒:戒心。知道满足,适可而止的戒心。
    • 14.
      止足之计释义:止:停止;计:心计。知道满足,适可而止的心计。
    • 15.
      知止释义:⒈谓志在达到至善的境地。 语本《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朱熹集注:“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唐柳宗元《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诗:“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宋程颐《四箴·听箴》:“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⒉谓懂得适可而止;知足。
    • 16.
      知止不殆释义:殆:危险。 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 17.
      知足知止释义: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
    • 18.
      科计释义:估量;计算。 清 马建忠《适可斋记言·上李伯相复议何学士如璋奏设水师书》:“今后至少科计,每县吸食以十万人计,每人日损半文,一县得钱五十千,一年得钱一万八千串。”
    • 19.
      税厘释义:海关税和厘金税的合称。清 马建忠《适可斋记言·富民说》:“上溯 康 乾 之际,税釐不徵而度支充,海市有禁而闤闠足。”《清会典事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交涉搉税》:“其完清税釐之洋药,即又拆改包装,於每箇上黏贴印花,以为已完税釐之据。”
    • 20.
      莫为已甚释义:不做得太过分。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适可而止。

适可造句

1.他非常注重保健,吃东西都适可而止,绝不暴饮暴食。

2.适可而止,回头是岸,勉强无幸福。

3.他善于保养身体,吃什么东西都适可而止,从不暴饮暴食。

4.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要注意自我调节,适可而止,不能过度疲劳。

5.酒可以喝,但要适可而止,以免损害健康。

6.适可而止的运动,对促进健康才有好处。

7.适可而止的玩笑,可以增加生活的情趣。

8.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适可而止,不能过分。

9.每餐饭不必吃得太多,最好是适可而止。

10.凡事都应该适可而止,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

11.但要注意虾仁的胆固醇含量略高,份量要适可而止。

12.开玩笑要适可而止,才不会伤人感情。

13.话说到这里就可以了,批评人要适可而止。

14.但由于干瑶柱的胆固醇偏高,份量要适可而止。

15.报纸必须懂得适可而止,不能越界侵犯他人的私生活。

16.你不要得理不让人,把是非讲清楚就适可而止,这样效果会好些。

17.我的忍气吞声,我的逆来顺受,我的适可而止,都是因为爱你。

18.撒娇也要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否则会让男人很累,撒娇偶尔可爱久了就让人烦了。

19.我知道可以适可而止了,所以终止了。

20.有时候适当的争吵反而可以增加两个人之间的爱情,但是适可而止。

适可(shike)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适可是什么意思 适可读音 怎么读 适可,拼音是shì kě,适可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适可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