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和声 和声的意思
shēng

和声

简体和声
繁体和聲
拼音hé shēng
注音ㄏㄜˊ ㄕㄥ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hé hè huò huó hú,(1) 相安,谐调。【组词】:和美。和睦。和谐。和声。和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和衷共济。(2) 平静。【组词】:温和。祥和。和平。和气。和悦。和煦。惠风和畅。(3) 平息争端。【组词】:讲和。和约。和议。和亲。(4)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例句】:二加二的和是四。(5) 连带。【例句】:和盘托出(完全说出来)。和衣而卧。(6) 连词,跟,同。【例句】:我和老师打球。(7) 介词,向,对。【例句】:我和老师请教。(8) 指日本国。【例句】:和服(日本式服装)。和文。大和民族。(9) 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组词】:和棋。和局。(10) 姓。(1) 和谐地跟着唱。【组词】:曲高和寡。(2) 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组词】:和诗。 ◎ 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组词】:和面。和泥。(1) 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组词】:和药。奶里和点儿糖。和弄。和稀泥。(2) 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例句】:衣裳洗了三和水。 ◎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shēng,(1)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组词】:声音。声带。(2) 消息,音讯。【组词】:声息。不通声气。(3)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组词】:声明。声辩(公开辩白)。声泪俱下。声嘶力竭。(4) 名誉。【组词】:名声。(5) 音乐歌舞。【例句】:声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声色。

基本含义

指音乐中不同音调的和谐共鸣,也比喻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和声的意思

和声 [hé shēng]

1. 依据和弦的组成和相继进行谱成的音乐作品的结构。

[harmony;]

和声 引证解释

⒈ 和谐的乐音。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故和声入於耳,而藏於心。”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上》:“使丝竹与俎豆并存,羽旄与揖让俱用,正言与和声同发。”
宋 苏轼 《集英殿秋宴教坊词致语口号》:“高秋爽气明宫殿, 元祐 和声入管絃。”

⒉ 调和声调;协和声调。

《书·舜典》:“声依永,律和声。”
孔 传:“言当依声律以和乐。”
周秉钧 注引 俞樾 曰:“依其所咏以定五声,是谓声依永。又患其不和也,而以六律六吕和之,是谓律和声。”
《旧唐书·音乐志三》:“礼惟崇德,乐以和声。”
刘师培 《文说》:“和声依永,八音於焉克谐;六律五声,五言於焉出纳。”

⒊ 音乐术语。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的规律同时发声。

⒋ 词、曲中的衬词。原为歌曲中常由他人应和的部分,如“贺贺贺”、“何何何”之类。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如曰‘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 唐 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復用和声。”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一:“唐 人朝成一诗,夕付管絃,往往声希节促,则加入和声。凡和声皆以实字填之,遂成为词。”

⒌ 随声附和。

明 李贽 《圣教小引》:“余自幼……尊 孔子 不知 孔夫子 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説研,和声而已。”
和谐的乐音。 《国语·周语下》:“夫耳内龢声,而口出美言,以为宪令,而布诸民,正之以度量,民以心力,从之不倦。”
韦昭 注:“耳闻龢声,则口有美言,此感於物也。”


国语词典

和声 [hé shēng]

⒈ 歌曲中一人或众人应和的部分。

⒉ 音乐上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发声。


和声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倡一和释义:⒈指一个先唱,一个和声,形容两人感情相通。 后多比喻两人相互配合,彼此呼应。倡,亦作“唱”。⒉指鸣声相呼应。
    • 2.
      不咸释义:⒈不周遍;不普遍。《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故和声入於耳而藏於心,心亿则乐,窕则不咸,摦则不容,心是以感。”杨伯峻 注:“咸,徧也。此谓音细则能闻者不周徧。”《国语·鲁语上》:“小赐不咸,独恭不优。”韦昭 注:“咸,徧也。”⒉不和。《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 周公 弔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 周。”杜预 注:“咸,同也。”《新唐书·杨弘礼传》:“﹝ 弘礼 ﹞雅与 玄感 不咸,表其必乱。”明 沉德符《野获编·嗤鄙·衍圣公》:“今公不知何故,久居赐第,数年不归,或云:父子不咸,恐有分羹之祸。”⒊传说中
    • 3.
      位望释义:地位和声望。
    • 4.
      位望通显释义:旧指地位和声望都很显赫。
    • 5.
      信望释义:威信和声望:信望卓著。
    • 6.
      偏旁释义:汉字中合体字的左方为偏,右方为旁,习惯上左右上下汉字构件统称偏旁。包括形旁和声旁。如“鲤”字的“鱼”和“里”,“想”字的“心”和“相”。“鱼”和“心”表示意义,称形旁;“里”和“相”表示读音,称声旁。有的偏旁能独立成字,如上举各例;有的现已不能独立成字,如“迅”字的“辶”和“卂”。
    • 7.
      光波释义:光是一种电磁波,故名光波。光波和声波相似,能产生干涉和衍射现象。
    • 8.
      减字释义:唐 宋 曲子词中的术语。 词的句度和声韵,都须按谱填写,不能变换。但当时音乐家在声腔方面,仍有所伸缩,因旧曲为新声。如《木兰花》原为七言八句,后将一、三、五、七句各减去末三字,成为《减字木兰花》。
    • 9.
      分贝释义:电学和声学单位。计量功率、声强、电压、电流的增益或衰减大小。分贝数是用常用对数的方法计算的(功率比值或声强 比值取常用对数后乘以10,电压比值或电流比值取常用对数后乘以20)。用分贝作单位既便于运算和应用,又符合人耳的听觉特性和人眼的视觉特性。
    • 10.
      剪辑释义:⒈影片、电视片的一道制作工序,按照剧本结构和创作构思的要求,把拍摄好的许多镜头和声带,经过选择、剪裁、整理,编排成结构完整的影片或电视片。⒉经过选择、剪裁,重新编排:剪辑照片。⒊指这样编排的作品:新闻图片剪辑。话剧录音剪辑。
    • 11.
      功誉释义:功绩和声誉。
    • 12.
      反纽释义:⒈即反切。 纽与反、切义同。⒉反切和声纽。
    • 13.
      发音器官释义:⒈人类发音的结构,主要包括喉头和声带、口腔和鼻腔。⒉脊椎动物和许多高等无脊椎动物能发出声音的器官,如声带、鸣器等。
    • 14.
      发露释义:⒈显示;流露。汉 王粲《神女赋》:“称诗表志,安气和声。探怀授心,发露幽情。”《南史·焦度传》:“度 於城楼上肆言駡辱 攸之,至自发露形体秽辱之,故 攸之 怒,改计攻城。”《朱子语类》卷七十:“初六是那小人欲为恶而未发露之时。”明 黄绾《明道编》卷二:“凡人之学,有之必欲发露,故以能默为难。”鲁迅《且介亭杂文·说“面子”》:“这类脾气,是‘绅商’也不免发露的:袁世凯 将要称帝的时候,有人以列名于劝进表中为‘有面子’。”⒉揭露。《后汉书·陈忠传》:“是以盗发之家,不敢申告,邻舍比里,共相压迮,或出私财,以偿
    • 15.
      口伐笔诛释义: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 16.
      口诛笔伐释义:用语言文字进行揭露、批判和声讨。
    • 17.
      合体字释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组合成的汉字称为合体字。如“解”由“刀、牛、角”合成,“秧”由形符“禾”和声符“央”合成。
    • 18.
      合声释义:⒈谓声音符合节奏。 《周礼·春官·大胥》:“春入学,舍采合舞,秋颁学合声。”郑玄 注:“合声,亦等其曲折,使应节奏。”孙诒让 正义:“合声,即合乐之声音也。”北周 庾信《灯赋》:“《楚妃》留客,韩娥 合声。”⒉和声;和鸣。唐太宗《月晦》诗:“笑树花分色,啼枝鸟合声。”⒊犹齐声。唐 孙頠《幻异志·双圣灯》:“大歷 十四年四月八日夜,大众合声礼念,西南近臺见双圣灯。”朱自清《中国歌谣·歌谣的历史》:“歌阕,合声赓赞,叫声振席,欢感闾里。”⒋谓合二字成一字之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音韵阐微》:“国书十二字头
    • 19.
      同音字释义:现代汉语里语音相同但字形、意义不同的字,所谓语音相同,一般是指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
    • 20.
      名声扫地释义:名声名誉,声望。扫地比喻破坏无余。比喻名誉和声望彻底破坏。

和声(heshe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和声是什么意思 和声读音 怎么读 和声,拼音是hé shēng,和声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和声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