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略 [zǒng lüè]
1. 犹大略。
2. 犹综览。
4. 犹概要。
总略 引证解释
⒈ 犹大略。
引汉 仲长统 《昌言》:“教有道,禁不义,而身以先之,令德者也。身不能先,而总略能行之,严明者也。”
⒉ 犹综览。
引王闿运 《<八代文粹>序》:“昔良史总略羣书,本於六艺,岂独折衷於圣典,盖亦探究其渊源。”
⒊ 犹概要。
总略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大齐释义:⒈犹大同。谓使完全齐同。《荀子·乐论》:“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梁启雄 简释引 王引之《经义述闻》云:“天下之大齐,谓天下之大同也。”⒉最大的定限。《列子·杨朱》:“百年,寿之大齐。”⒊大体的界限。章炳麟《国故论衡中·文学总略》:“以文辞、学説为分者,得其大齐,审察之则不当。”
- 2.
愤悱释义:⒈谓积思求解。 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啟,不悱不发。”朱熹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唐刘禹锡《奏记丞相府论学事》:“今夫子之教日頽靡,而以非礼之祀媚之,斯儒者所宜愤悱也。”宋苏轼《跋所书<清虚堂记>》:“今子由既轻以余书予人可也,又以其微妙之法言不待愤悱而发,岂不过哉!”明方孝孺《答金景文书》:“执事愤悱,旁求博讨,卒未有得。”章炳麟《文学总略》:“大愚不灵,无所愤悱者,覩眇论则以为恒言也。”⒉愤慨,怨恨。
- 3.
条章释义:⒈条例规章。《后汉书·童恢传》:“﹝ 恢 ﹞除 不其 令……耕织种收,皆有条章。一境清静,牢狱连年无囚。”宋 陈亮《三国纪年序》:“魏 之条章法度,晋 承之以有天下。”明 陆深《停骖录摘抄续》:“军将征讨所到,歼厥渠魁,胁从罔治,备有条章。”章炳麟《文学总略》:“《魏氏春秋》言 亮 作《八务》《七式》《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⒉指条约。清 马建忠《适可斋记言·巴黎复友人书》:“且 范斯法尼 之会,诸国虽共订条章,而 西班牙 与 荷兰 另有 孟斯德 之约。”
- 4.
沈思释义:亦作“沉思”。 深思。汉 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 伤父功不成……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躡,功未及成,愁然沉思。”三国 魏 刘劭《人物志·材理》:“浮沉之人,不能沉思。”明 王世贞《石羊生传》:“元瑞 性孤介,时时苦吟沉思,不甚与客相当。”章炳麟《文学总略》:“且沉思孰若 庄周、荀卿,翰藻孰若《吕氏》、《淮南》。”冰心《往事·悟》:“我接到你的信,反覆沉思了三日,第三日之夜,我无目的底冒雨出走。”
- 5.
窜突释义:奔窜冲撞。 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二·任柱赖汶光伏诛》:“同治 五六年间,捻众窜突 苏、皖、鄂、豫、山东 等省。”章炳麟《文学总略》:“气非窜突如鹿豕,德非委蛇如羔羊,知文辞始于表谱簿録,则修辞立诚其首也。”
- 6.
耦语释义:⒈相对私语。《汉书·高帝纪上》:“父老苦 秦 苛法久矣,诽谤者族,耦语者弃市。”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秦 法禁民聚语。耦,对也。”按,《史记·高祖本纪》作“偶语”。⒉对偶的语句。姚维锐《古书疑义举例增补·耦语中异字同义例》:“《庄子·山木篇》曰:‘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此耦语也。”章炳麟《文学总略》:“古者,简帛重烦,多取记忆,故或用韵文,或用耦语,为其音节谐适,易於口记,不烦记载也。”
- 7.
训説释义:训释解说。三国 魏 曹操《<孙子>序》:“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説,况文烦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宋 程洵《锺山先生行状》:“然先生读书不务多为训説,独尝著论《论西铭解》、《义山窗业》书数篇而已。”章炳麟《文学总略》:“世人以‘经’为‘常’,以‘传’为‘转’,以‘论’为‘伦’,此皆后儒训説,非必覩其本真。”
- 8.
诏策释义:⒈即诏书。 《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王幸受詔策,通经术,知诸侯名誉不当出竟。”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阴沟水》:“闕北有圭碑,题云:汉 故中常侍 长乐 太僕特进 费亭侯 曹君 之碑。延熹 三年立。碑阴又刊詔策。”宋 刘攽《贺参政某侍郎启》:“伏审光膺詔策,进贰臺司,伏惟庆慰。”章炳麟《文学总略》:“然《七略》高祖、孝文 詔策,悉在诸子儒家,《奏事》二十卷隶《春秋》,此则总集有六艺诸子之流矣。”⒉文体的一种。晋 葛洪《抱朴子·钧世》:“且夫《尚书》者,政事之集也,然未若近代之优文、詔策、军书、奏议之清富赡
- 9.
辩説释义:⒈长于雄辩,游说。《管子·任法》:“世无请謁任举之人,无间识博学辩説之士,无伟服,无奇行,皆囊於法以事其主。”《荀子·非十二子》:“辩説譬諭,齐给便利,而不顺礼义,谓之姦説。”《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説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明 方孝孺《与郑叔度书》:“屈原 之《离骚》,忧世愤戚呼天目鬼神自列之辞,其语长短舒纵、抑扬闔闢、辩説诡异,杂错而成章。”⒉指雄辩的辞采。章炳麟《文学总略》:“至于辞命,则有草创润色之功,苏 张 陈説,度亦先有篇章,《文选》録《易水》、《大风》二歌,而独汰
- 10.
采饰释义:⒈用彩色作装饰。 《国语·周语中》:“服物昭庸,采饰显明。” 汉 张衡 《西京赋》:“故其馆室次舍,采饰纤縟。” 晋 葛洪 《抱朴子·应嘲》:“夫制器者,珍於周急,而不以采饰外形为善。”⒉犹文饰。 宋 费衮 《梁谿漫志·温公论碑志》:“若其不贤也,虽以巧言丽辞强加采饰,徒取讥笑,其谁肯信?”⒊指文采。 章炳麟 《国故论衡·文学总略》:“《易》所以有《文言》者, 梁武帝 以为‘ 文王 作《易》, 孔子 遵而修之,故曰《文言》’,非矜其采饰也。”
- 11.
鉏铻释义:⒈亦作“ 鉏吾 ”。互相抵触,格格不入。《六韬·军用》:“盖重车上板,结枲鉏鋙。”《楚辞·九辩》:“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鋙。” 洪兴祖 补注:“﹝鉏鋙﹞不相当也。” 南朝 梁 刘孝标 《与宋玉山元思书》:“方凿圆枘,鉏鋙难从。” 清 曹寅 《书院述事三十韵》:“经义与治事,枘凿两鉏鋙。” 章炳麟 《国故论衡·文学总略》:“《文选》録《易水》《大风》二歌,而独汰去辩説,亦自相鉏吾矣。”⒉栉齿状物。《吕氏春秋·仲夏》“飭钟磬柷敔” 汉 高诱 注:“敔,木虎,脊上有鉏鋙,以杖擽之以止乐。” 清 赵翼 《观西
- 12.
陪贰释义:副手,助手。《左传·昭公三十二年》:“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唐 韩愈《刘统军碑》:“苏民轧敌,多出公画。累拜郎中,进兼中丞,虽在陪贰,天子所凭。”章炳麟《文学总略》:“葢人有陪贰,物有匹耦,爱恶相攻,刚柔相易,人情不能无然,故辞语应以为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