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吞 [bìng tūn]
1. 把别国的领土或他人的财产强行并入自己的范围。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汉·贾谊《过秦论》
英[ annex; merge; swallow up; ]
2. 吞没,淹没。
例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向沙漠进军》
并吞 引证解释
⒈ 兼并侵吞。
引汉 贾谊 《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唐 李山甫 《乱后途中》诗:“诸侯贪割据,羣盗恣并吞。”
宋 岳飞 《御书屯田三事跋》:“祜(羊祜 )辅 晋武,慨然有并吞之心。”
⒉ 容纳合并。
引晋 郭璞 《江赋》:“揔括 汉 泗,兼包 淮 湘,并吞 沅 澧,汲引 沮 漳。”
把别国的领土或别人的产业等强行纳入自己的范围内。 明 无名氏 《临潼斗宝》第一折:“某有心併吞十七国诸侯,争奈无有妙计。”
清 无名氏 《义火可握国记》:“其后虽併吞四邻,不復染指於该国。”
柯超 《辛壬琐记》:“贼既败窜,散处 绍 属。 绍 民疲敝,无所得食,每自相併吞。”
国语词典
并吞 [bìng tūn]
⒈ 侵占他人财物土地或他国的领土。也作「并吞」。
引《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自取唐州破湖南后,志气愈骄,有并吞天下之心。」
《三国演义·第一一一回》:「昔日武祖纵横四海,文帝、明帝有包括宇宙之志,并吞八荒之心。」
近吞噬 兼并
并吞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淹没释义:(大水)漫过;盖过:河里涨水,小桥都淹没了。雷鸣般的掌声淹没了他的讲话。
- 2.
吞噬释义:吃掉。 也比喻侵占别人的财物化为己有。噬(shì):咬。
- 3.
兼并释义:⒈侵占、并吞(土地、产业等)。 ⒉经济学上指通过换股或现金购买等方式将对方的资产与负债并入己方。
- 4.
侵占释义:⒈非法占有公家的或别人的财产。 ⒉用武力侵略、占有别国的领土。
- 5.
霸占释义:倚仗权势占为己有;强行占据:霸占民女。 霸占土地。
- 6.
吞并释义:侵占土地、财物,据为己有。
- 7.
侵吞释义:⒈暗中非法占有(别人的东西或公共的财物、土地等):侵吞公款。⒉用武力吞并或占有(别国的领土)。
- 8.
侵夺释义:凭势力夺取(别人财产)。
- 9.
吞吃释义:⒈不加咀嚼而咽下。 ⒉犹侵吞,非法占有。
并吞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六诏释义:唐 代位于今 云南 及 四川 西南的 乌蛮 六个部落的总称,即 蒙隽诏、越析诏、浪穹诏、邆睒诏、施浪诏、蒙舍诏。“诏”义为王或首领。其帅有六,因号“六詔”。唐 开元 二十六年后,蒙舍诏 并吞其他五部,因其在五部南(今 巍山县 南境),史称 南诏。其地在今 云南 及 四川 西部。唐 元稹《蛮子朝》诗:“西南 六詔 有遗种,僻在荒陬路寻壅。”后用以称 云南。宋 陆游《晚登横溪阁》诗:“瘴雾不开连 六詔,俚歌相答带 三巴。”清 陆元辅《送文介石学博归滇南》诗:“三江 日月孤臣老,六詔 风烟万里归。”吕志尹《过黔
- 2.
兼吞释义:并吞。《淮南子·人间训》:“ 秦王 赵政 兼吞天下而亡。”
- 3.
兼并释义:⒈侵占、并吞(土地、产业等)。 ⒉经济学上指通过换股或现金购买等方式将对方的资产与负债并入己方。
- 4.
兼弱攻昧释义:并吞弱小的,攻击昏乱的。 《尚书·仲虺之诰》:“兼弱攻昧,取乱侮亡。”《左传·宣公十二年》:“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 兼:吞并。昧:昏乱,愚昧。
- 5.
兼畜释义:犹兼并,并吞。
- 6.
包举宇内释义:包举:统括;宇内:天地之间,即天下。 并吞天下,占有一切。
- 7.
南牧释义:⒈南下放牧。引申指北方少数民族南侵。语本 汉 贾谊《过秦论上》:“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南朝 梁 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侦谍不敢东窥,驼马不敢南牧。”唐 白居易《和渭北刘大夫借便秋遮虏寄朝中亲友》诗:“胡马辞南牧,周 师罢北征。”宋 李纲《靖康传信录序》:“失此二者之机会,故令贼志益侈,再举南牧,无所忌惮,遂有并吞华夏之心。”⒉到南方去任州官。南朝 齐 谢朓《<酬德赋>序》:“右卫 沉侯 以冠世伟才,眷予以国士,以 建武 二年予将南牧,见赠五言。”清 钱谦益《次韵何慈公岁暮感事》之三:“砚澌冻合愁南
- 8.
吞毡释义:汉 苏武 于 武帝 天汉 初出使 匈奴,匈奴 欲降之,武 不屈,被幽大窖中。 断饮食,武 啮雪,与毡毛并吞之。后徙 北海,杖节牧羊十九年。及还,须发尽白。事见《汉书·苏武传》。后以“吞毡”为坚贞不屈之典。清 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六:“纪文达 弔以七律二章,有云:‘延陵 掛剑心相许,属国 吞毡志竟成。’”苏曼殊《落日》诗:“谁知 北海 吞毡日,不爱英雄爱美人。”
- 9.
吞灭释义:并吞消灭。
- 10.
大鱼吃小鱼释义:比喻势力大的欺压、并吞势力小的。
- 11.
席卷释义:像卷起席子一样把东西全部卷进去,包括无余。 汉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 12.
并兼释义:⒈合并;并吞。 ⒉兼并;吞并。
- 13.
火并释义:同伙决裂,自相杀伤或并吞。
- 14.
火拚释义:自相残杀,互相并吞。
- 15.
瓜分豆剖释义:瓜被剖开,豆从筴中分裂而出。比喻国土被并吞、分割。
- 16.
甲午战争释义:1894—1895年,日本发动的并吞朝鲜侵略中国的战争。 因为1894年是甲午年,所以称甲午战争。
- 17.
相兼释义:⒈互相并吞。⒉合并。⒊相同。
- 18.
突厥释义: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游牧在阿尔泰山一带。 6世纪中叶,开始强盛起来,并吞了邻近的部落。西魏时建立政权。隋开皇二年(582)分为东突厥和西突厥。7世纪中叶,先后被唐所灭。
- 19.
蛇食鲸吞释义:蛇食:像蛇一样吞食。鲸吞:像鲸一样吞咽。比喻强者逐步并吞弱者。
- 20.
轵道释义:⒈亭名。 在 陕西省 西安市 东北。《战国策·赵策二》:“夫 秦 下 軹道 则 南阳 动。”鲍彪 注:“軹道,《秦纪》注:亭名,在 霸陵。”《史记·秦始皇本纪》:“子婴 即係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璽符,降 軹道 旁。”裴駰 集解引 苏林 曰:“亭名。在 长安 东十三里。”⒉借指亡国投降。北周 庾信《哀江南赋》:“是知并吞六合,不免 軹道 之灾,混一车书,无救 平阳 之祸。”古直《哀朝鲜》诗:“降王迎 軹道,哀哉彼狡童。”
并吞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六诏释义:唐 代位于今 云南 及 四川 西南的 乌蛮 六个部落的总称,即 蒙隽诏、越析诏、浪穹诏、邆睒诏、施浪诏、蒙舍诏。“诏”义为王或首领。其帅有六,因号“六詔”。唐 开元 二十六年后,蒙舍诏 并吞其他五部,因其在五部南(今 巍山县 南境),史称 南诏。其地在今 云南 及 四川 西部。唐 元稹《蛮子朝》诗:“西南 六詔 有遗种,僻在荒陬路寻壅。”后用以称 云南。宋 陆游《晚登横溪阁》诗:“瘴雾不开连 六詔,俚歌相答带 三巴。”清 陆元辅《送文介石学博归滇南》诗:“三江 日月孤臣老,六詔 风烟万里归。”吕志尹《过黔
- 2.
兼吞释义:并吞。《淮南子·人间训》:“ 秦王 赵政 兼吞天下而亡。”
- 3.
兼并释义:⒈侵占、并吞(土地、产业等)。 ⒉经济学上指通过换股或现金购买等方式将对方的资产与负债并入己方。
- 4.
兼弱攻昧释义:并吞弱小的,攻击昏乱的。 《尚书·仲虺之诰》:“兼弱攻昧,取乱侮亡。”《左传·宣公十二年》:“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 兼:吞并。昧:昏乱,愚昧。
- 5.
兼畜释义:犹兼并,并吞。
- 6.
包举宇内释义:包举:统括;宇内:天地之间,即天下。 并吞天下,占有一切。
- 7.
南牧释义:⒈南下放牧。引申指北方少数民族南侵。语本 汉 贾谊《过秦论上》:“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南朝 梁 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侦谍不敢东窥,驼马不敢南牧。”唐 白居易《和渭北刘大夫借便秋遮虏寄朝中亲友》诗:“胡马辞南牧,周 师罢北征。”宋 李纲《靖康传信录序》:“失此二者之机会,故令贼志益侈,再举南牧,无所忌惮,遂有并吞华夏之心。”⒉到南方去任州官。南朝 齐 谢朓《<酬德赋>序》:“右卫 沉侯 以冠世伟才,眷予以国士,以 建武 二年予将南牧,见赠五言。”清 钱谦益《次韵何慈公岁暮感事》之三:“砚澌冻合愁南
- 8.
吞毡释义:汉 苏武 于 武帝 天汉 初出使 匈奴,匈奴 欲降之,武 不屈,被幽大窖中。 断饮食,武 啮雪,与毡毛并吞之。后徙 北海,杖节牧羊十九年。及还,须发尽白。事见《汉书·苏武传》。后以“吞毡”为坚贞不屈之典。清 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六:“纪文达 弔以七律二章,有云:‘延陵 掛剑心相许,属国 吞毡志竟成。’”苏曼殊《落日》诗:“谁知 北海 吞毡日,不爱英雄爱美人。”
- 9.
吞灭释义:并吞消灭。
- 10.
大鱼吃小鱼释义:比喻势力大的欺压、并吞势力小的。
- 11.
席卷释义:像卷起席子一样把东西全部卷进去,包括无余。 汉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 12.
并兼释义:⒈合并;并吞。 ⒉兼并;吞并。
- 13.
火并释义:同伙决裂,自相杀伤或并吞。
- 14.
火拚释义:自相残杀,互相并吞。
- 15.
瓜分豆剖释义:瓜被剖开,豆从筴中分裂而出。比喻国土被并吞、分割。
- 16.
甲午战争释义:1894—1895年,日本发动的并吞朝鲜侵略中国的战争。 因为1894年是甲午年,所以称甲午战争。
- 17.
相兼释义:⒈互相并吞。⒉合并。⒊相同。
- 18.
突厥释义: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游牧在阿尔泰山一带。 6世纪中叶,开始强盛起来,并吞了邻近的部落。西魏时建立政权。隋开皇二年(582)分为东突厥和西突厥。7世纪中叶,先后被唐所灭。
- 19.
蛇食鲸吞释义:蛇食:像蛇一样吞食。鲸吞:像鲸一样吞咽。比喻强者逐步并吞弱者。
- 20.
轵道释义:⒈亭名。 在 陕西省 西安市 东北。《战国策·赵策二》:“夫 秦 下 軹道 则 南阳 动。”鲍彪 注:“軹道,《秦纪》注:亭名,在 霸陵。”《史记·秦始皇本纪》:“子婴 即係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璽符,降 軹道 旁。”裴駰 集解引 苏林 曰:“亭名。在 长安 东十三里。”⒉借指亡国投降。北周 庾信《哀江南赋》:“是知并吞六合,不免 軹道 之灾,混一车书,无救 平阳 之祸。”古直《哀朝鲜》诗:“降王迎 軹道,哀哉彼狡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