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注 [zhuàn zhù]
1. 亦作“传注”。
3. 解释经籍的文字。
传注 引证解释
⒈ 亦作“传註”。解释经籍的文字。见“传注”。
引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释经则与传注参体,……传者转师,注者主解。”
宋 叶适 《金坛县重建学记》:“古今之义理準焉,虽更燔灭坏乱,而传注终不能汩,异説终不能迷也。”
明 唐顺之 《叶包庵先生寿序》:“先生治《诗》且三十年,虽一以传註为宗,然训詁名物之外,往往能深探古人之精微而发之于文。”
清 李渔 《闲情偶记·辞曲》:“曲之有白,就文字论之,则犹经文之於传註。”
传注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传注释义:⒈亦作“传註”。 解释经籍的文字。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释经则与传注参体,……传者转师,注者主解。”宋 叶适《金坛县重建学记》:“古今之义理準焉,虽更燔灭坏乱,而传注终不能汩,异説终不能迷也。”明 唐顺之《叶包庵先生寿序》:“先生治《诗》且三十年,虽一以传註为宗,然训詁名物之外,往往能深探古人之精微而发之于文。”清 李渔《闲情偶记·辞曲》:“曲之有白,就文字论之,则犹经文之於传註。”⒉见“传注”。
- 2.
十二时释义:⒈古时分一昼夜为十二时,以干支为记。《左传·昭公五年》杜预 注有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映、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名目,虽不立十二支之目,但已分十二时。至以十二支记时,《南齐书·天文志》始有之。参阅 清 赵翼《陔馀丛考·一日十二时始于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昭公五年》“十时”注。⒉犹言一昼夜,全天。唐 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诗:“鸟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时。”《宋史·葛邲传》:“十二时中,莫欺自己。”⒊词牌名。亦称“十二时慢”。宋 鼓吹四曲之一,双调或三段,有平韵、仄韵两调,四体。又
- 3.
千亩释义:春秋 时地名,在今 山西 介休县 南。《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 千亩 之战生,命之曰 成师。”杜预 注:“西河 介休县 南有地名 千亩。”《国语·周语上》:“三十九年,战於 千亩,王师败绩於 姜氏 之 戎。”一说 千亩 之地有二:一为 周 地,见《国语·周语上》;一为 晋 地,见《史记·晋世家》。参阅 清 齐召南《春秋左氏传注疏考证》。
- 4.
反支释义:古术数星命之说,以反支日为禁忌之日。汉 王符《潜夫论·爱日》:“孝明皇帝 尝问今旦何得无上书者?左右对曰:‘反支故。’”汪继培 笺:“本传注云:‘凡反支日,用月朔为正。戌、亥朔一日反支;申、酉朔二日反支……子、丑朔六日反支。见《阴阳书》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世传术书,皆出流俗,言辞鄙浅,验少妄多。至如反支不行,竟以遇害;归忌寄宿,不免凶终:拘而多忌,亦无益也。”王利器 集解:“案:今 临沂 银雀山 出土《汉元光元年歷谱》,在日干支下间书‘反’字,即所谓反支日也。”
- 5.
右广释义:春秋 楚 军制,分左右广,各有兵车十五乘。 一说各有三十乘。《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 为乘广三十乘,分为左右。右广鸡鸣而驾,日中而説;左则受之,日入而説。许偃 御右广,养由基 为右;彭名 御左广,屈荡 为右。”参阅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 6.
大说释义:⒈主要的意思。唐 韩愈《赠张童子序》:“二经章句仅数十万言,其传注在外皆诵之,又约知其大説。”⒉高深的学说。宋 曾巩《冬望》诗:“千年大説没荒冗,义路寸土谁能培。”
- 7.
尝酎释义:祭祀时尝饮新酒。酎,连酿三次的醇酒。《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公孙夏 从寡君以朝于君,见於尝酎,与执燔焉。”杜预 注:“酒之新熟,重者为酎。尝新饮酒为尝酎。”一说,尝祭以酎。参阅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 8.
律度释义:⒈古代计度,皆出于黄钟之律,故称律度。 度指长短,即分、寸、尺、丈、引。也包括计算容积、重量。《左传·文公六年》:“著之话言,为之律度。”杜预 注:“钟律度量,所以治厤明时。”一说犹法度、法制。见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⒉犹规矩,法度。唐 白居易《记画》:“至若笔精之英华,指趣之律度,予非画之流也,不可得而知之。”太平天囯 黄期陞《建天京于金陵论》:“整肃官方,驭群臣以律度。”章炳麟《检论·序种姓下》:“古学废秏,而姓氏失其律度。”⒊音律的法度标准。宋 梅尧臣《击瓯赋》:“鸣非瓦釜律度合,鼓非土缶音韵周
- 9.
未孚释义:⒈不算大信,不是至诚。《左传·庄公十年》:“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杜预 注:“孚,大信也。”一说,未能遍及。参阅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⒉未能信服。清 厉鹗《东城杂记》卷下:“君之守 平江 也,而官未三十日,人心未孚。”
- 10.
穷年累岁释义:犹穷年累世。宋 陈亮《传注》:“九師三傅,齊、韓、毛、鄭、大戴、小戴,與夫 伏生、孔安國 之徒,其於‘六經’之義,窮年累歲,不遺餘力矣。”
- 11.
经説释义:⒈经书的解说。《墨子》有《经说》上下篇。《汉书·艺文志》载《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经说》六篇。清 恽敬《<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序》:“熙宁、宝庆 之会,时师破坏经説,其失也凿;陋儒襞积经文,其失也肤。”金松岑《文学观》:“爰举其説,盖有六焉,作者之林,视此可矣。一曰传注,经説是也。”⒉指佛经的言论。南朝 梁武帝《断酒肉文》:“如此皆是经説,不可不信。”
- 12.
萑苻释义:⒈泽名。《左传·昭公二十年》:“郑国 多盗,取人於 萑苻 之泽。”杜预 注:“萑苻,泽名。於泽中劫人。”一说,凡丛生芦苇之水泽皆可谓之萑苻之泽,见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后以称盗贼出没之处。明 吴承恩《赠邑侯汤滨喻公入觐障词》:“盗息萑苻,净扫鼪鼯之跡;讼清枳棘,坐消雀鼠之风。”清 招广涛《募兵》诗:“不见萑苻中,流劫日纵横。”⒉指盗贼;草寇。《明史·李俊传》:“尸骸枕籍,流亡日多,萑苻可虑。”沉昌眉《和弟》:“攫人无魑魅,御人无萑苻。”郭沫若《少年时代·黑猫》:“在宣布独立以后,更由萑苻馀孽一变而为 丰
- 13.
诃佛駡祖释义:佛教禅宗语。斥骂佛祖。喻解缚去执,不受前人拘束。元 许谦《与赵伯器书》:“又不知吾子屏絶传注,独抱遗经,其果他有得乎未也?不然,则梯接凌虚,而遽为此訶佛駡祖耳。”明 如惺《台州钓鱼台沙门释自回传二》:“所以追日者,非駑駘之足;訶佛駡祖者,岂鄙陋之夫。”清 钱谦益《题佛海上人卷》:“以乞儿市駔之为,而袭訶佛駡祖之跡。”参见“呵佛駡祖”。
- 14.
车兵释义:车上披甲持械的士兵。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赋车兵、徒兵、甲楯之数。”杜预 注:“车兵,甲士。”一说,指车上战士所执之兵器。参阅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