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寺 [dōng lín sì]
1. 寺名。在今江西庐山。晋太元中,慧远法师在江州刺史桓伊资助下建成。唐会昌三年寺废,大中三年复修。宋改名太平兴国寺。解放以来,经过修葺,已成为庐山古迹之一。参阅《全唐文》卷二六四李邕《东林寺碑序》。
东林寺 引证解释
⒈ 寺名。在今 江西 庐山。晋 太元 中, 慧远法师 在 江州 刺史 桓伊 资助下建成。 唐 会昌 三年寺废, 大中 三年复修。 宋 改名 太平兴国寺。解放以来,经过修葺,已成为 庐山 古迹之一。参阅《全唐文》卷二六四 李邕 《东林寺碑序》。
东林寺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东林十八贤释义:晋 慧远法师 与 刘遗民、雷次宗、宗炳 等十八人发起结白莲社于 庐山 东林寺,因称“东林十八贤”。
- 2.
东林寺释义:寺名。 在今 江西 庐山。晋 太元 中,慧远法师 在 江州 刺史 桓伊 资助下建成。唐 会昌 三年寺废,大中 三年复修。宋 改名 太平兴国寺。解放以来,经过修葺,已成为 庐山 古迹之一。参阅《全唐文》卷二六四 李邕《东林寺碑序》。
- 3.
东林释义:⒈东边的树林或竹林。 南朝 梁 江淹《效阮公诗》之一:“孤云出北山,宿鸟惊东林。”唐 杜甫《舍弟占归草堂检校卿示此诗》:“东林竹影薄,腊月更须栽。”⒉指 庐山 东林寺。唐 张乔《送僧鸾归蜀宁亲》诗:“高名彻西国,旧跡寄 东林。”宋 王禹偁《寄杭州西湖昭庆寺华社主省常上人》诗:“任夸西掖吟红药,何似 东林 种白莲。”亦泛指僧寺。唐 司空曙《闲园即事寄暕公》诗:“欲就东林寄一身,尚怜儿女未成人。”参见“东林寺”。⒊指 明 末东林党。清 侯方域《太常公家传》:“公暇时,时共 攀龙 讲学,魏广微 忌之,曰:‘此
- 4.
二林释义:庐山 东林寺、西林寺 的合称。 唐 白居易《与微之书》:“僕去年秋,始游 庐山,到东西二 林 间 香炉峯 下,见云水泉石,胜絶第一,爱不能捨,因置草堂。”唐 郑谷《题兴善寺》诗:“寺在帝城阴,清虚胜二 林。”
- 5.
云臯释义:⒈犹云海,云天。 宋 永颐《苧渎夜泊》诗:“夜歌新诗喜达旦,起看征雁飞云皋。”⒉唐 代 庐山 僧名。唐 白居易《送后集往庐山东林寺兼寄云皋上人》诗:“旧僧独有 云皋 在,三二年来不得书。”
- 6.
五力释义:⒈佛教语。五种力。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概念。由于信等五根的增长所产生的五种能破除障碍,得到解脱的力量,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 南朝 梁 王僧儒 《中寺碑》:“情尘莫捨,心火方赫。是用三明,寔开五力。” 唐 李邕 《东林寺碑序》:“结跏一心,开示五力。” 明 李贽 《又与从吾孝廉》:“彼真正具五力者,向三界中作如意事,入魔王侣为魔王伴,全不觉知是魔与佛也。”参阅《大智度论》卷十九。⒉佛教语。五种力。指定力、通力、借识力、大愿力和法威德力。此五种力“不可思议”、“不能遮止”,故谓五力不可到。 宋 延
- 7.
募缘释义:化缘。 唐 张文新《东林寺建碑记》:“遂裹足道途,东西南北,募缘以成其事。”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四:“永福 下乡有农家子,姓 张 ……因度为僧人,号为 张圣者。游邑中,募缘造高盖石桥,富室挥金相先。”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珠儿》:“会有眇僧,募缘於市,輒知人闺闥,於是相惊以神。”
- 8.
增拓释义:增加、扩充。清 唐孙华《东林寺》诗:“刹竿无倾頽,莲宇復增拓。”《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且其时 英 人初欲殖势力於东方,故谋助兵平乱,冀藉此以增拓势力。”
- 9.
天灯释义:⒈旧时新年前后,民间有在高处悬挂灯盏之俗,此灯彻夜通明,谓之“天灯”。明 杨慎《甲午临安除岁》诗:“隣墙儿女亦无睡,岁火天灯喧五更。”清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十二月·祀灶》:“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竿,悬掛天灯。”孙犁《白洋淀纪事·天灯》:“今年正月……却看见东头立起一个天灯,真是高与天齐,闪亮的灯光同新月和星斗争辉。”⒉旧时寺庙、商店门前常年悬挂的灯盏。宋 范成大《东林寺》诗:“山头一任天灯现,箇事何曾落见闻。”艾芜《荣归》:“他们最后分手时,已望得见山洼口上关帝庙前的天灯了。”许地山《女儿心
- 10.
披閲释义:展卷阅读;翻看。《北史·韦孝宽传》:“虽在军中,篤意文史,政事之餘,每自披閲。”唐 白居易《东林寺白氏文集记》:“昔余为 江州 司马时,常与 庐山 长老于 东林寺 经藏中披閲 远大师 与诸文士唱和集卷。”明 李贽《与焦弱侯书》:“山中寂寞无侣,时时取史册披閲,得与其人会覿,亦自快乐。”瞿秋白《饿乡纪程》十一:“所得如《俄罗斯共产主义党纲》,如第三国际之杂志《共产国际》,《社会主义史》等,披阅一过,才稍稍知道 俄 共产党的理论。”
- 11.
方袍释义:⒈僧人所穿的袈裟。因平摊为方形,故称。唐 许浑《泊蒜山津闻东林寺光仪上人物故》诗:“云斋曾宿借方袍,因説浮生大梦劳。”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三》:“﹝僧 从诲 ﹞累年供奉,望方袍之赐,以耀法门。”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道人灵一》:“一食自甘,方袍便足;灵台澄皎,无事相干。”⒉借指僧人。唐 司空曙《题凌云寺》诗:“不与方袍同结社,下归尘世竟如何?”南唐 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下:“赞皇 李公 之镇 浙 右,以 南朝 众寺,方袍且多,其中必有妙通《易》道者。因帖下诸寺,令择一人,送至府中。”
- 12.
法幢释义:⒈写有佛教经文的长筒形绸伞或刻有佛教经文、佛像等的石柱。南朝 梁 王僧孺《初夜文》:“法幢卷舒,拂高轩而徐薄;名香鬱馥,山重檐而轻转。”明 唐顺之《题金山寺付僧惠杰》诗之一:“隐隐帆檣外,分明见法幢。”清 唐孙华《东林寺》诗:“法幢始何年,本自 远公 作。”⒉比喻佛法。《剪灯馀话·听经猿记》:“侧闻尊宿建大法幢,不惮远来,求依浄社。”
- 13.
白莲社释义:⒈东晋释慧远于庐山东林寺,同慧永、慧持和刘遗民、雷次宗等结社精修念佛三昧,誓愿往生西方净土,又掘池植白莲,称白莲社。见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⒉唐白居易仿慧远故事,在香山修净土的场所。
- 14.
虎溪释义:溪名。 在 江西省 九江市 南 庐山 东林寺 前。相传 晋 慧远法师 居此,送客不过溪,过此,虎辄号鸣,故名 虎溪。唐 李白《庐山东林寺夜怀》诗:“霜清 东林 鐘,水白 虎溪 月。”唐 王维《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诗:“暮持筇竹杖,相待 虎溪 头。”明 顾大典《青衫记·刘白谒元》:“香炉 日照,秀色氤氲;芙蓉 縹緲,虎溪 旧约难寻,莲社 从谁讨。”
- 15.
虎溪三笑释义:佛门传说。 虎溪 在 庐山 东林寺 前,相传 晋 僧 慧远 居 东林寺 时,送客不过溪。一日 陶潜、道士 陆修静 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 三笑亭。世传有“虎溪三笑图”,盖本此。宋 楼钥《跋东坡〈三笑图赞〉》谓 远公 卒于 晋 义熙 十二年丙辰,时年八十三。陆修静 生于 义熙 三年丁未,卒于 刘宋 元徽 五年丙辰,去 远公 之亡正一甲子。修静 卒年七十二,远公 之亡,修静 才十岁。修静 于 刘宋 元嘉 末始来 庐山,距 远公 之亡已三十余年,渊明 之亡亦二十余年,
- 16.
虎跑泉释义:⒈泉名。 在 浙江省 杭州市 西湖 西南 虎跑山 原 虎跑寺 中。泉水自山岩中间流出,甘冽醇厚,为全国名泉之一。虎跑寺 原名 大慈寺,始建于 唐,以后历经修建,为 西湖 名胜。⒉在 江西省 九江市 南 庐山 东林寺 后。相传 晋 僧 慧远 与莲社诸贤游 上方峰 顶,患水远,有虎跑石出泉,故名。
- 17.
西林释义:⒈西面的树林。⒉寺名。在江西省星子县庐山麓,与东林寺相对,晋太原中僧慧永建。后因以泛指寺院。
- 18.
远公社释义:晋 慧远法师 于 庐山 东林寺 结白莲社,又名远公社。
- 19.
远公释义:晋 高僧 慧远,居 庐山 东林寺,世人称为 远公。
- 20.
道场寺释义:道场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外,东晋时期,与庐山东林寺共为中国南方佛教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