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及第 及第的意思

及第

简体及第
繁体
拼音jí dì
注音ㄐ一ˊ ㄉ一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jí,(1) 从后头跟上。【组词】:来得及。赶不及。(2) 达到。【组词】:及格。及第(古代科举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普及。过犹不及。(3) 趁着,乘。【组词】:及时。及早。及锋而试。(4) 连词,和,跟。【例句】:阳光、空气及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

dì,(1) 次序。【组词】:第一。次第。等第。(2) 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组词】:科第。及第。落第。(3) 封建社会官僚贵族的大宅子。【组词】:宅第。府第。门第。进士第。(4) 但。【例句】:运动有益于健康,第不宜过于剧烈。(5) 姓。

基本含义

及格,考试合格。

及第的意思

及第 [jí dì]

1. 指科举考试考中,特指考中进士,明清两代只用于殿试前三名。

状元及第。

[pass an imperial examination;]

及第 引证解释

⒈ 科举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隋 唐 只用于考中进士, 明 清 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

唐 韩愈 《与祠部陆员外书》:“其后一二年,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学校贡举·及第》:“汉 之取士,其射策中者,谓之高第, 隋 唐 以来,进士诸科,遂有及第之目。”
清 沉涛 《瑟榭丛谈》卷下:“编修以 乾隆 壬辰第二人及第。”


国语词典

及第 [jí dì]

⒈ 旧称科举中试为「及第」。

《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凡秀才,试方略策五道,以文理通粗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第为及第。」
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老夫自到京师,一举及第,官拜参知政事。」

登第 登科 中式

不第 落榜 落第


及第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中式释义:属性词。中国式样的:中式服装。
    • 2.
      登科释义:也说登第。科 举时代指考中进士。
    • 3.
      登第释义:登科,特指考取进士。
    • 4.
      考中释义:⒈省察己衷。⒉考试合格被录取。
    • 5.
      录取释义:选定(考试合格的人):择优录取。录取新生三百名。

及第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落榜释义:指考试没有被录取。
    • 2.
      落第释义:指科举考试没考中。第:等第,名次。
    • 3.
      不第释义:⒈犹落第。谓科举考试不中。⒉不但。⒊复姓。

及第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枝桂释义:《晋书·却诜传》:“武帝 于 东堂 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后因以“一枝桂”喻科举及第之荣。
    • 2.
      三元及第释义:三元:科举时代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及第:科举应试中选。从乡试到殿试都考中第一名。
    • 3.
      三十年老娘倒绷孩儿释义:比喻对素所熟习之事一时失手,犯了不该有的错误。宋 魏泰《东轩笔录》卷七:“苗振 以第四人及第。既而召试馆职,一日謁 晏丞相。晏 语之曰:‘君久从吏事,必疏笔砚。今将就试,宜稍温习也。’振 率然答曰:‘岂有三十年为老娘而倒綳孩子者乎!’”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念秧》:“主人俛首曰:‘作老娘三十年,今日倒綳孩儿,亦復何説!’”
    • 4.
      三同释义:⒈指同年生,同榜及第,同为馆职。 宋 朱弁《曲洧旧闻》卷五:“章子厚 与 晁 秘监 美叔,同生乙亥年,同榜及第,又同为馆职,常以‘三同’相呼。元祐 间,子厚 有诗云:‘寄语三同 晁秘监’,寄语乃谓此也。”⒉指干部和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陈残云《山谷风烟》第三六章:“刘大柱 笑眯了眼睛,替妹妹介绍道:‘这是 冯均 同志,在我家三同的。’”陈卓乾《两颗流弹》:“王书记 作了几点指示:要加强三同,做贫雇农的知心朋友。”
    • 5.
      三条烛释义:唐 代考进士科,试日可延长至夜间,许烧烛三条,故 唐 人诗文中常言“三条烛”。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敕赐及第》:“及 小归公 主文,韜玉 准敕放及第,仍编入其年榜中。韜玉 置书谢新人,呼同年,略曰:‘三条烛下,虽阻文闈;数仞墻边,幸同恩地。’”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王禹玉》引《复斋漫录》:“《杜阳杂编》言:‘舒元舆 举进士,既试,脂炬人皆自将。’以余考之,唐 制如此耳。故《广记》云:‘唐 制,举人试日,既暮,许烧烛三条……’而旧説亦言举人试日,已晚,试官 权德舆 於帘下戏云:‘三条烛尽,烧残举子之心。’
    • 6.
      三甲释义:⒈术数家用语。三甲为寿相之征。《三国志·魏志·管辂传》:“背无三甲,腹无三壬,此皆不寿之验。”宋 王安石《追伤河中使君修撰陆公》诗之三:“主张寿禄无三甲,收拾文章有六丁。”参见“三壬”。⒉自 宋 太平兴国 八年始,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称三甲。见《宋史·选举志一》。也指殿试的第三等。《续通典·选举三》:“明 代取士规制与 元 略同……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为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俱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若干人,赐进士、同进士出身。”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
    • 7.
      上第释义:⒈上等;第一。《后汉书·梁冀传》:“其四方调发,岁时贡献,皆先输上第於 冀。”李贤 注:“上第,第一也。”唐 李华《赠礼部尚书清河孝公崔沔集序》:“关外诸侯,公为上第,由是分掌选署,仕进之族知劝焉。”⒉考试成绩中的第一等。《后汉书·献帝纪》:“九月甲午,试儒生四十餘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罢之。”《新唐书·选举志上》:“每问经十条,对策三道,皆通,为上第,吏部官之;经义通八,策通二,为中第,与出身;下第,罢归。”清 吴伟业《送沉绎堂太史之官大梁》诗:“君也读书致上第,传家翰墨閒游戏。”⒊及第
    • 8.
      东堂桂释义:《晋书·郤詵传》载:郤詵 以对策上第,拜议郎。 后迁官,晋武帝 于 东堂 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崑山 之片玉。”后因称科举考试及第为“东堂桂”。
    • 9.
      东堂梦释义:谓梦想考试及第。
    • 10.
      中甲释义:⒈金 代科举考试进士及第、成绩属中等者。 参阅《金史·选举志二》。⒉中甲科。谓考中进士。宋 孔平仲《孔氏谈苑·渴睡汉及第》:“吕(吕蒙正)明年中甲,寄声 胡(胡旦)曰:‘渴睡汉状元及第矣!’”
    • 11.
      中鹄释义:⒈射中靶子。唐 张茔 逸句:“一箭不中鵠,五湖归钓鱼。”⒉引申为准确。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乔峰 已得续聘之约,其期为十四个月。前所推测,殊不中鹄耳。”⒊喻及第。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今日蒙圣天子下詔,乃丈夫富贵之秋。姑待来年,必期中鵠。”
    • 12.
      丰亨释义:《易·丰》:“丰亨。 王假之。”孔颖达 疏:“财多德大,故谓之为丰;德大则无所不容,财多则无所不济,无所拥碍,谓之为亨,故曰丰亨。”后即用以表示富厚顺达。宋 刘挚《贺安南捷奏表》:“物萃聚而除戎,时丰亨而致法。”明 吴宽《赐进士及第后率诸同年谢恩表》:“伏以稽古右文,喜值丰亨之运;设科取士,欲求疎远之才。”清 王源《答外舅李涵生先生书》:“然使君子苟去其不忍之心,稍行不屑为之事,或可以立致丰亨,而邀荣宠,乃君子断然不肯。”
    • 13.
      丹枝释义:丹桂的树枝。比喻科举及第。
    • 14.
      举场释义:科举考场。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进士为时所尚久矣……其都会谓之举场。”唐 张籍《送李馀及第后归蜀》诗:“十年人咏好诗章,今日成名出举场。”《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来到京中,在举场东边,租了一个下处。”
    • 15.
      乡会释义:⒈旧时在京同乡官吏及文人的集会。 宋 赵昇《朝野类要·馀记》:“诸处士、大夫同乡曲并同路者,共在朝及在三学,相聚作会曰乡会。若同榜及第聚会,则曰同年会。”⒉乡试与会试的并称。清 姚鼐《方侍庐先生墓志铭》:“恶世俗所奉讲章及乡会闈墨,禁其徒不得寓目。”胡朴安《<中国文学史>序》:“纂‘六经’,兼收诸儒之説;开四库,网罗列代之书。又復设乡会之科,创鸿词之举。”
    • 16.
      五甲释义:宋 代科举考试自一至五等称“五甲”。 一甲赐进士及第并文林郎;二甲赐进士及第并从事郎;三、四甲进士出身;五甲同进士出身。宋 刘昌诗《芦浦笔记·仙卜》:“閲三年有旨降五甲,岂非前定乎?”参阅《宋史·选举志二》。
    • 17.
      五老榜释义:唐 天復 元年 曹松,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 等五人同榜及第,年皆逾六十,时称“五老榜”。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放老》:“﹝ 唐 ﹞ 天復 元年,杜德祥 牓放 曹松、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 等及第…… 松、希羽 甲子皆七十餘。象,京兆 人;崇、希颜,闽中 人;皆以诗卷及第,亦皆年逾耳顺矣。时谓五老榜。”
    • 18.
      人镜芙蓉释义: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中》:“相国 李公 固言,元和 六年,下第游 蜀,遇一老姥,言:‘郎君明年芙蓉镜下及第,后二纪拜相’……明年,果然状头及第,诗赋题有‘人镜芙蓉’之目。”后因以“人镜芙蓉”为预兆科举得中的典故。
    • 19.
      仙籍释义:⒈神仙之乡。亦形容清幽之境。⒉仙人的名籍。⒊古以科举及第为登仙,因称及第者的资格与名姓籍贯为仙籍。
    • 20.
      候潮释义:等候涨潮。唐 李嘉祐《送冷朝阳及第东归江宁》诗:“长安 带酒别,建业 候潮归。”唐 黄滔《送君南浦赋》:“当其繫马出船,候潮待月,低徊而少妇对景,愴恨而王孙望闕,莫不捻 嶰 竹以凄楚,拨 湘 絃而激越。”鲁迅《二心集·习惯与改革》:“今年的禁用阴历……连 上海 的无业游民,公司雇员,竟也常常慨然长叹,或者说这很不便于农家的耕种,或者说这很不便于海船的候潮。”

及第(jid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及第是什么意思 及第读音 怎么读 及第,拼音是jí dì,及第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及第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