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弟 [wài dì]
1. 同母异父弟。
2. 表弟。亦通谓姑舅兄弟。
4. 妻弟。
外弟 引证解释
⒈ 同母异父弟。
引《左传·成公十一年》:“声伯 以其外弟为大夫,而嫁其外妹于 施孝叔。”
⒉ 表弟。亦通谓姑舅兄弟。
引《三国志·蜀志·蒋琬传》:“﹝ 蒋琬 ﹞弱冠与外弟 泉陵 刘敏 俱知名。”
《宋书·臧焘传》:“傅僧祐,祖父 弘仁,高祖 外弟也。以中表歷显官,征虏将军、 南譙 太守、太常卿。”
清 郝懿行 《宋琐语·言诠》:“通家亲戚之称也,外弟中表,通谓姑舅兄弟。”
⒊ 妻弟。
引《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四年》:“晏(王晏 )外弟 尉氏 阮孝绪 亦知 晏 必败, 晏 屡至其门,逃匿不见。”
胡三省 注:“外弟,妻弟也。”
国语词典
外弟 [wài dì]
⒈ 同母异父的弟弟。
引《左传·成公十一年》:「声伯以其外弟为大夫,而嫁其外妹于施孝叔。」
⒉ 表弟。
引《三国志·卷四四·蜀书·蒋琬传》:「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
《宋书·卷五五·臧焘传》:「傅僧祐,祖父弘仁,高祖外弟也,以中表历显官。」
外弟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丘樊释义:园圃;乡村。亦指隐居之处。南朝 宋 谢庄《月赋》:“臣东鄙幽介,长自丘樊。”《宋书·隐逸传论》:“若使值见信之主,逢时来之运,岂其放情江海,取逸丘樊,盖不得已而然故也。”唐 白居易《中隐》诗:“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宋 王安石《忆昨诗示诸外弟》:“况復丘樊满秋色,蜂蝶摧藏花草腓。”清 赵翼《重过灵岩山馆》诗:“太息平泉空作记,不曾终老此丘樊。”
- 2.
坌并释义:⒈见“坌并”。⒉亦作“坌并”。亦作“坌併”。犹言纷至沓来。《宋史·食货志上三》:“文移坌併,事目繁伙,不能检察。”按,《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三年》引此文“併”作“并”。⒊飞扬洒落。宋 王安石《忆昨诗示诸外弟》诗:“丙子从亲走京国,浮尘坌并緇人衣。”
- 3.
外妹释义:⒈同母异父之妺。《左传·成公十一年》:“声伯 以其外弟为大夫,而嫁其外妹於 施孝叔。”⒉指舅或姨之女。晋 干宝《搜神记》卷十五:“女弱,独行,岂当有伴耶?是吾外妹,幸为便安之。”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推 魏公 感外家之情,用 何氏 奉诸姨之敬,念深外妹,亦爱愚夫。”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晚霞》:“惟 解姥 日往来 吴江府,端 托 晚霞 为外妹,求携去,冀一见之。”
- 4.
外弟释义:⒈同母异父弟。《左传·成公十一年》:“声伯 以其外弟为大夫,而嫁其外妹于 施孝叔。”⒉表弟。亦通谓姑舅兄弟。《三国志·蜀志·蒋琬传》:“﹝ 蒋琬 ﹞弱冠与外弟 泉陵 刘敏 俱知名。”《宋书·臧焘传》:“傅僧祐,祖父 弘仁,高祖 外弟也。以中表歷显官,征虏将军、南譙 太守、太常卿。”清 郝懿行《宋琐语·言诠》:“通家亲戚之称也,外弟中表,通谓姑舅兄弟。”⒊妻弟。《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四年》:“晏(王晏)外弟 尉氏 阮孝绪 亦知 晏 必败,晏 屡至其门,逃匿不见。”胡三省 注:“外弟,妻弟也。”
- 5.
旧容释义:昔日的容貌。唐 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诗:“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 6.
暴炙释义:⒈谓日晒火烤。 《汉书·王吉传》:“大王不好书术而乐逸游……夏则为大暑之所暴炙,冬则为风寒之所匽薄。”梁启超《新民说》第八节:“其根既拔……必归於槁亡,遇病风横雨则摧落更速焉,即不尔,而旱暵之所暴炙,其萎黄雕敝,亦须时耳。”⒉比喻威慑或熏陶感化。《荀子·富国》:“名声足以暴炙之,威强足以捶笞之。”宋 苏舜钦《送外弟王靖序》:“师监於后世,歷数千百年外,道其名,熇然可暴炙人。”
- 7.
熇然释义:炽热貌。 唐 元稹《故金紫光禄大夫赠太保严公行状》:“荆 俗不理室居,架竹苫茅,卑庳褊逼,风旱摩戞,熇然自火。”宋 苏舜钦《送外弟王靖序》:“师监於后世,歷数千百年外,道其名,熇然可暴炙人。”
- 8.
负恃释义:⒈仗恃,凭借。 《左传·襄公十四年》:“昔 秦 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清 刘大櫆《伯兄奉之墓志铭》:“而 太谷 民负恃强力,欲私其有,乃堤防遏絶之。”周素园《贵州民党痛史》第三篇第十四章:“今虏负恃徒众,凭陵 江 汉,义师寡弱,天下寒心。”⒉依仗其可凭借者;有所依恃。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妬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宋 王安石《忆昨诗示诸外弟》诗:“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清 查慎行《翁康饴寓斋看芍药分韵得面字》:“负恃各争妍,谁能分最殿。”
- 9.
霜夜释义:结霜的夜晚;寒夜。 南朝 宋 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霜夜流唱,晓月升魄。”宋 苏轼《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其韵》:“明年诗客来弔古,伴我霜夜号秋虫。”宋 晁补之《虞美人·羊山饯杜侍郎郡君十二姑及外弟天逵》词:“原桑飞尽霜空杳,霜夜愁难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