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上书 上书的意思
shàngshū

上书

简体上书
繁体上書
拼音shàng shū
注音ㄕㄤˋ ㄕㄨ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àng shǎng shang,(1)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组词】:楼上。上边。(2)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组词】:上古。上卷。(3) 等级和质量高的。【组词】:上等。上策。上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4) 由低处到高处。【组词】:上山。上车。上升。(5) 去,到。【组词】:上街。(6) 向前进。【组词】:冲上去。(7) 增加。【组词】:上水。(8) 安装,连缀。【组词】:上刺刀。上鞋(亦作“绱鞋”)。(9) 涂。【组词】:上药。(10)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组词】:上课。上班。(11) 拧紧发条。【组词】:上弦。(12) 登载,记。【组词】:上账。(13)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组词】:晚上。桌上。组织上。(14)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组词】:爬上来。锁上。选上代表。(15)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组词】:上年纪。(16)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1”。 ◎ 〔上声〕汉语声调之一,普通话上声(第三声)。

shū,(1) 成本的著作。【组词】:书籍。书刊。书稿。书香。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书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2) 信。【组词】:书信。书札。书简。书函。(3) 文件。【组词】:证书。说明书。(4) 写字或写的字。【组词】:书法。书写。书桌。书案。书画。(5) 写文章。【组词】:大书特书。罄竹难书。(6) 字体。【组词】:草书。隶书。楷书。(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组词】:说书。听书。

基本含义

上书是一个动词成语,指的是将文字写在书籍、文件等物品上面。

上书的意思

上书 [shàng shū]

1. 向君主进呈书面意见;给地位高的人写信陈述意见。

上书乞骸骨。——《后汉书·张衡传》
吾上书太夫上,谱汝诸孙中。——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 submit a written statement to a higher authority; ]

2. 旧时指私塾先生给儿童讲授新课。

[ give a new lesson; ]

上书 引证解释

⒈ 向君主进呈书面意见。

《战国策·齐策一》:“﹝ 齐威王 ﹞乃下令:‘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諫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於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及 絳侯 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徵繫清室。”
唐 韩愈 《赠唐衢》诗:“胡不上书自荐达,坐令四海如 虞 唐。”
清 龚自珍 《送南归者》诗:“布衣三十上书回,挥手 东华 事可哀。”

⒉ 指给地位高的人写信。

《雨花》1981年第6期:“一九七五年四月, 贺捷生 上书 毛主席,要求寻找 贺龙 同志遗骸,补行葬仪,讣告国人。”

⒊ 旧时塾师向学生讲授新课。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闺塾》:“这早晚了,还不见女学生进馆,却也娇养的紧…… 春香,请小姐上书。”
《红楼梦》第九回:“可巧这日 代儒 有事回家,只留下一句七言对联,命学生对了,明日再来上书。”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孙少爷 你背完书,就回屋睡觉去。老爷子再要上书,就说 陈奶妈 催你歇着呢!”


国语词典

上书 [shàng shū]

⒈ 用文字向上级陈述意见。

《战国策·齐策一》:「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八》:「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

⒉ 旧时师长向学生讲授新课。

《红楼梦·第九回》:「可巧这日代儒有事,早已回家去了,只留下一句七言对联命学生对了,明日再来上书。」


上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吴释义:⒈地名。 晋 指 吴兴、吴郡、会稽。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渐水》:“永建 中,阳羡 周嘉 上书,以县(会稽)远,赴会至难,求得分置,遂以 浙江 西为 吴,以东为 会稽。汉高帝 十二年,一 吴 也,后分为三,世号‘三吴’。吴兴、吴郡,会稽 其一焉。”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榻写》:“江 南地润无尘,人多精艺,三吴 之跡,八絶之名,逸少 右军,长康 散骑,书画之能,其来尚矣。”⒉地名。唐 指 吴兴、吴郡、丹阳。《通典·州郡十二》:“苏州,春秋 吴国 之都也……与 吴兴、丹阳 为 三吴。齐 因之。陈
    • 2.
      上书释义:向上级或地位高的人书面陈述意见(多指政治见解):上书言事。
    • 3.
      上书乞骸骨释义:古代大臣上书请求提前退休。
    • 4.
      上书自陈释义:”上书自陈“是一个典故。
    • 5.
      上事释义:⒈正业。《管子·问》:“乡子弟力田为人率者几何人?国子弟之无上事,衣食不节,率子弟不田弋猎者几何人?”⒉指君事,国事。汉 刘安《上书谏伐南越》:“越 人名为藩臣,贡酎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用,不给上事。”⒊向朝廷上书言事。《后汉书·隗嚣传》:“嚣 宾客、掾史多文学生,每所上事,当世士大夫皆讽诵之。”⒋指所上的奏章。《三国志·吴志·吴主传》:“今省上事,款诚深至,心用慨然,悽愴动容。”⒌接任;就职。《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壬午,延寿 下令,以来月朔日於待贤馆上事,受文武官贺。”《续资治通鉴
    • 6.
      上封释义:⒈谓帝王登 泰山 筑坛祭天。《史记·孝武本纪》:“汉 主亦当上封,上封则能僊登天矣。”⒉上封事。古代臣下上书言事时,将奏章用皂囊缄封呈进,以防泄漏,谓之“上封事”。唐 刘禹锡《苏州谢恩赐加章服表》:“务进者争先,上封者潜毁。功言易信,孤愤难申。”宋 司马光《答彭朝议寂书》:“虽然朝廷近发詔书,溥覃四海;虽市廛畎亩之民,皆得直上封言事。”
    • 7.
      上章释义:⒈十干中“庚”的别称,用以纪年。《尔雅·释天》:“﹝ 太岁 ﹞在庚曰上章。”隋 许善心《神雀颂》:“岁次上章,律谐大吕,玄枵会节,玄英统时。”清 钱谦益《闻母邹太君七十序》:“谨书之以为序。时上章困敦十一月初五日。”鲁迅《祭书神文》序:“上章困敦之岁,贾子 祭诗之夕,会稽 戛剑生 等谨以寒泉冷华,祀书神长恩,而缀之以俚词。”⒉向皇帝上书。《后汉书·百官志二》:“﹝公车司马令﹞掌宫南闕门,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徵诣公车者。”宋 周密《齐东野语·赵伯美》:“伯美 为 湖南 宪,牟濚 叔清 知 衡阳,行移之间
    • 8.
      不作兴释义:⒈方言。情理上、习惯上不许可。《老残游记》第七回:“只因为大盗相传有这个规矩,不作兴害鏢局的。”张天翼《包氏父子》:“‘怎么年也不过就去上书房?’‘不作兴过年末,这是新派。’”⒉方言。犹不喜欢。《西湖二集·韩晋公人奁两赠》:“这一种生意,谁人来买,眼看得别人不作兴你了。你自负才华,却去吓谁?”
    • 9.
      不直释义:⒈不正;不公。《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王使人上书告内史,内史治,言王不直。”《新唐书·严郢传》:“天下以 郢 挟宰相报仇为不直。”《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二年》:“辛亥,敕:民有诉讼,必先歷县州及观使处决,不直,乃听讼於臺省。”《初刻拍案惊奇》卷六:“我自身也理不直,冤仇何时而报?”⒉不以之为是;不信任。《汉书·韩延寿传》:“上由是不直 延寿,各令穷竟所考。”清 严有禧《漱华随笔·庄廷鑨》:“之荣 告诸大吏,大吏右 庄氏,不直 之荣。”林纾《与姚叔节书》:“既而足下南归,不居大学,有人言校长不直足下,寻
    • 10.
      丑状释义:⒈指形貌丑陋。《后汉书·周燮传》:“燮 生而钦颐折頞,丑状骇人。”南朝 宋 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李牧 愧长袖,郤克 慙躧步,良时不见遗,丑状不成恶。”⒉指丑恶的行为。《新唐书·元载传》:“会 李少良 上书詆其丑状,载 怒,奏杀 少良。”
    • 11.
      东华释义:⒈传说仙人 东王公 又称 东华帝君,省称“东华”。 唐 吴筠《游仙》诗之四:“西龟初定籙,东华 已校名。”《云笈七籤》卷四八:“削灭九阴气,记上 东华 名。”明 张居正《应制白鹤吟》之四:“金简忽传天上字,东华 初纪大椿年。”参见“东王公”。⒉明 清 时中枢官署设在宫城 东华门 内,因以借称中央官署。明 袁宏道《途中怀大兄》诗:“一自直 东华,先鸡每戒睡。”⒊泛指朝廷。清 龚自珍《送南归者》诗:“布衣三十上书回,挥手 东华 事可哀。”⒋见“东华门”。
    • 12.
      东越释义:⒈古族名。古代 越 人的一支。相传为 越王 勾践 的后裔。秦 汉 时分布在今 浙江省 东南部、福建省 北部一带。汉武帝 元鼎 六年(公元前111年)东越王 馀善 反 汉,旋被其部属所杀。部分族人被迫迁入 江 淮 地区。参阅《史记·东越列传》。⒉指 闽 东或 浙 东地区。南朝 梁 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子陵 闭关於东 越,仲蔚 杜门於西 秦。”唐 柳宗元《哭连州凌员外司马》:“輶轩下东 越,列郡苏疲羸。”
    • 13.
      中朝释义:⒈临朝之时。《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昭王 临朝叹息,应侯 进曰:‘臣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大王中朝而忧,臣敢请其罪。’”⒉汉 代朝官自 武帝 以后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即内朝。《汉书·刘辅传》:“羣臣莫知其故。於是中朝将军 辛庆忌,右将军……俱上书。”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⒊朝廷;朝中。《三国志·魏志·杜畿传》:“中朝苟乏人,兼才者势不独多。”唐 刘长卿《集梁耿开元寺所居院》诗:“岂得长高枕,中朝正用才。
    • 14.
      乞骸骨释义: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简作乞骸上书乞骸骨。--《后汉书.张衡传》
    • 15.
      书帖释义:⒈书写简帖。唐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昔者 吴 人 张旭 善草书书帖,数尝於 鄴县 见 公孙大娘 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⒉指书札、柬帖。唐 温庭筠《洞户二十二韵》:“画图惊走兽,书帖得来禽。”曾益 等注:“唐 李绰《尚书故实》:‘王内史 书帖中有与 蜀郡 太守书,求樱桃来禽,日给藤子。’”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元丰 中,王荆公 居 半山,好观佛书,每以故金漆版代书帖与朋儕往来者。”《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那同年偶翻桌上书帖,看见了这封家书,写得好笑,故意朗诵起来。”梁斌《
    • 16.
      书帛释义:帛:白色丝织物;书帛:在丝织物上书写。
    • 17.
      书疏释义:奏疏;信札。《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且陛下从 代 来,每朝,郎官上书疏,未尝不止輦受其言。”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江 南谚云:‘尺牘书疏,千里面目也。’”唐 杜甫《潭州送韦员外迢牧韶州》诗:“洞庭 无过雁,书疏莫相忘。”宋 叶适《夫人徐氏墓志铭》:“自是十年,必明 书疏不闕,然愈卑下不已。”
    • 18.
      书靠架释义:书靠架-就是用来立靠书的书架,很多人也习惯叫做书立,比较简单,不用组装,直接摆上书就可以了。
    • 19.
      买灯释义:宋 熙宁 四年(公元1071年)正月,宋神宗 赵顼 要买 浙 灯四千馀盏,并令减价收买;因此市场上的灯尽数拘收,禁止私卖。 苏轼 上书切谏,指出:“百姓不可户晓,皆谓陛下以耳目不急之玩,而夺其口体必用之资。”并说“内帑所储,孰非民力”,希望 神宗 于放灯、游观苑圃、宴好赐予之类,务从俭约。见 苏轼《谏买浙灯状》。宋 杨万里《和陈蹇叔郎中乙巳上元晴和》:“买灯莫费 东坡 纸,今岁鼇山不入宫。”
    • 20.
      乾阳殿释义:隋 洛阳宫 殿名。 隋 杜宝《大业杂记》:“乾阳门 东西亦有轩廊,周帀门内一百二十步,有 乾阳殿,基高九尺,从地至鴟尾高一百七十尺。”宋 孔平仲《续世说·直谏》:“贞观 四年,詔发卒修 洛阳宫 乾阳殿,以备巡幸。张元素 上书极諫云:‘阿房 成,秦 人散;章华 就,楚 众离;乾阳 毕功,隋 人解体。’”

上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吴释义:⒈地名。 晋 指 吴兴、吴郡、会稽。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渐水》:“永建 中,阳羡 周嘉 上书,以县(会稽)远,赴会至难,求得分置,遂以 浙江 西为 吴,以东为 会稽。汉高帝 十二年,一 吴 也,后分为三,世号‘三吴’。吴兴、吴郡,会稽 其一焉。”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榻写》:“江 南地润无尘,人多精艺,三吴 之跡,八絶之名,逸少 右军,长康 散骑,书画之能,其来尚矣。”⒉地名。唐 指 吴兴、吴郡、丹阳。《通典·州郡十二》:“苏州,春秋 吴国 之都也……与 吴兴、丹阳 为 三吴。齐 因之。陈
    • 2.
      上书释义:向上级或地位高的人书面陈述意见(多指政治见解):上书言事。
    • 3.
      上书乞骸骨释义:古代大臣上书请求提前退休。
    • 4.
      上书自陈释义:”上书自陈“是一个典故。
    • 5.
      上事释义:⒈正业。《管子·问》:“乡子弟力田为人率者几何人?国子弟之无上事,衣食不节,率子弟不田弋猎者几何人?”⒉指君事,国事。汉 刘安《上书谏伐南越》:“越 人名为藩臣,贡酎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用,不给上事。”⒊向朝廷上书言事。《后汉书·隗嚣传》:“嚣 宾客、掾史多文学生,每所上事,当世士大夫皆讽诵之。”⒋指所上的奏章。《三国志·吴志·吴主传》:“今省上事,款诚深至,心用慨然,悽愴动容。”⒌接任;就职。《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壬午,延寿 下令,以来月朔日於待贤馆上事,受文武官贺。”《续资治通鉴
    • 6.
      上封释义:⒈谓帝王登 泰山 筑坛祭天。《史记·孝武本纪》:“汉 主亦当上封,上封则能僊登天矣。”⒉上封事。古代臣下上书言事时,将奏章用皂囊缄封呈进,以防泄漏,谓之“上封事”。唐 刘禹锡《苏州谢恩赐加章服表》:“务进者争先,上封者潜毁。功言易信,孤愤难申。”宋 司马光《答彭朝议寂书》:“虽然朝廷近发詔书,溥覃四海;虽市廛畎亩之民,皆得直上封言事。”
    • 7.
      上章释义:⒈十干中“庚”的别称,用以纪年。《尔雅·释天》:“﹝ 太岁 ﹞在庚曰上章。”隋 许善心《神雀颂》:“岁次上章,律谐大吕,玄枵会节,玄英统时。”清 钱谦益《闻母邹太君七十序》:“谨书之以为序。时上章困敦十一月初五日。”鲁迅《祭书神文》序:“上章困敦之岁,贾子 祭诗之夕,会稽 戛剑生 等谨以寒泉冷华,祀书神长恩,而缀之以俚词。”⒉向皇帝上书。《后汉书·百官志二》:“﹝公车司马令﹞掌宫南闕门,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徵诣公车者。”宋 周密《齐东野语·赵伯美》:“伯美 为 湖南 宪,牟濚 叔清 知 衡阳,行移之间
    • 8.
      不作兴释义:⒈方言。情理上、习惯上不许可。《老残游记》第七回:“只因为大盗相传有这个规矩,不作兴害鏢局的。”张天翼《包氏父子》:“‘怎么年也不过就去上书房?’‘不作兴过年末,这是新派。’”⒉方言。犹不喜欢。《西湖二集·韩晋公人奁两赠》:“这一种生意,谁人来买,眼看得别人不作兴你了。你自负才华,却去吓谁?”
    • 9.
      不直释义:⒈不正;不公。《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王使人上书告内史,内史治,言王不直。”《新唐书·严郢传》:“天下以 郢 挟宰相报仇为不直。”《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二年》:“辛亥,敕:民有诉讼,必先歷县州及观使处决,不直,乃听讼於臺省。”《初刻拍案惊奇》卷六:“我自身也理不直,冤仇何时而报?”⒉不以之为是;不信任。《汉书·韩延寿传》:“上由是不直 延寿,各令穷竟所考。”清 严有禧《漱华随笔·庄廷鑨》:“之荣 告诸大吏,大吏右 庄氏,不直 之荣。”林纾《与姚叔节书》:“既而足下南归,不居大学,有人言校长不直足下,寻
    • 10.
      丑状释义:⒈指形貌丑陋。《后汉书·周燮传》:“燮 生而钦颐折頞,丑状骇人。”南朝 宋 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李牧 愧长袖,郤克 慙躧步,良时不见遗,丑状不成恶。”⒉指丑恶的行为。《新唐书·元载传》:“会 李少良 上书詆其丑状,载 怒,奏杀 少良。”
    • 11.
      东华释义:⒈传说仙人 东王公 又称 东华帝君,省称“东华”。 唐 吴筠《游仙》诗之四:“西龟初定籙,东华 已校名。”《云笈七籤》卷四八:“削灭九阴气,记上 东华 名。”明 张居正《应制白鹤吟》之四:“金简忽传天上字,东华 初纪大椿年。”参见“东王公”。⒉明 清 时中枢官署设在宫城 东华门 内,因以借称中央官署。明 袁宏道《途中怀大兄》诗:“一自直 东华,先鸡每戒睡。”⒊泛指朝廷。清 龚自珍《送南归者》诗:“布衣三十上书回,挥手 东华 事可哀。”⒋见“东华门”。
    • 12.
      东越释义:⒈古族名。古代 越 人的一支。相传为 越王 勾践 的后裔。秦 汉 时分布在今 浙江省 东南部、福建省 北部一带。汉武帝 元鼎 六年(公元前111年)东越王 馀善 反 汉,旋被其部属所杀。部分族人被迫迁入 江 淮 地区。参阅《史记·东越列传》。⒉指 闽 东或 浙 东地区。南朝 梁 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子陵 闭关於东 越,仲蔚 杜门於西 秦。”唐 柳宗元《哭连州凌员外司马》:“輶轩下东 越,列郡苏疲羸。”
    • 13.
      中朝释义:⒈临朝之时。《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昭王 临朝叹息,应侯 进曰:‘臣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大王中朝而忧,臣敢请其罪。’”⒉汉 代朝官自 武帝 以后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即内朝。《汉书·刘辅传》:“羣臣莫知其故。於是中朝将军 辛庆忌,右将军……俱上书。”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⒊朝廷;朝中。《三国志·魏志·杜畿传》:“中朝苟乏人,兼才者势不独多。”唐 刘长卿《集梁耿开元寺所居院》诗:“岂得长高枕,中朝正用才。
    • 14.
      乞骸骨释义: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简作乞骸上书乞骸骨。--《后汉书.张衡传》
    • 15.
      书帖释义:⒈书写简帖。唐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昔者 吴 人 张旭 善草书书帖,数尝於 鄴县 见 公孙大娘 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⒉指书札、柬帖。唐 温庭筠《洞户二十二韵》:“画图惊走兽,书帖得来禽。”曾益 等注:“唐 李绰《尚书故实》:‘王内史 书帖中有与 蜀郡 太守书,求樱桃来禽,日给藤子。’”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元丰 中,王荆公 居 半山,好观佛书,每以故金漆版代书帖与朋儕往来者。”《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那同年偶翻桌上书帖,看见了这封家书,写得好笑,故意朗诵起来。”梁斌《
    • 16.
      书帛释义:帛:白色丝织物;书帛:在丝织物上书写。
    • 17.
      书疏释义:奏疏;信札。《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且陛下从 代 来,每朝,郎官上书疏,未尝不止輦受其言。”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江 南谚云:‘尺牘书疏,千里面目也。’”唐 杜甫《潭州送韦员外迢牧韶州》诗:“洞庭 无过雁,书疏莫相忘。”宋 叶适《夫人徐氏墓志铭》:“自是十年,必明 书疏不闕,然愈卑下不已。”
    • 18.
      书靠架释义:书靠架-就是用来立靠书的书架,很多人也习惯叫做书立,比较简单,不用组装,直接摆上书就可以了。
    • 19.
      买灯释义:宋 熙宁 四年(公元1071年)正月,宋神宗 赵顼 要买 浙 灯四千馀盏,并令减价收买;因此市场上的灯尽数拘收,禁止私卖。 苏轼 上书切谏,指出:“百姓不可户晓,皆谓陛下以耳目不急之玩,而夺其口体必用之资。”并说“内帑所储,孰非民力”,希望 神宗 于放灯、游观苑圃、宴好赐予之类,务从俭约。见 苏轼《谏买浙灯状》。宋 杨万里《和陈蹇叔郎中乙巳上元晴和》:“买灯莫费 东坡 纸,今岁鼇山不入宫。”
    • 20.
      乾阳殿释义:隋 洛阳宫 殿名。 隋 杜宝《大业杂记》:“乾阳门 东西亦有轩廊,周帀门内一百二十步,有 乾阳殿,基高九尺,从地至鴟尾高一百七十尺。”宋 孔平仲《续世说·直谏》:“贞观 四年,詔发卒修 洛阳宫 乾阳殿,以备巡幸。张元素 上书极諫云:‘阿房 成,秦 人散;章华 就,楚 众离;乾阳 毕功,隋 人解体。’”

上书造句

1.他紧急上书朝廷,请求速发救兵,以解襄阳城倒悬之急。

2.国民党的衮衮诸公管我们这些穷学生的什么“宣言”、“上书”!

3.天气虽然很冷,但同学们还是义无反顾的背上书包去学校。

4.他以为自古都是官官相护,没想到过了几天,乡上书记和那骂他的干部向他赔情道歉来了。

5.我和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6.她夹上书本,朝我莞尔一笑,脚步匆匆地走了。

7.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母亲为我背上书包,让我遨游知识的海洋。

8.上书,呼吁,劝谏,痛斥,诅咒,讽刺,挖苦,这一些类的软力可归之为理性力。

9.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0.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上书(shangsh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上书是什么意思 上书读音 怎么读 上书,拼音是shàng shū,上书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上书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