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顾 [běi gù]
1. 顾望北方。
3. 山名。即北固山。
北顾 引证解释
⒈ 顾望北方。
引《楚辞·刘向<九叹·忧苦>》:“菀彼青青,泣如頽兮;留思北顾,涕渐渐兮。”
王逸 注:“言己所以留精思,常北顾而视 郢都。”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惠训不倦,视人如伤。乃眷北顾,辞禄 延熹。”
⒉ 山名。即 北固山。参见“北固”。
引南朝 梁武帝 《登北顾楼》诗:“南城 连地险, 北顾 临水侧。”
唐 李白 《永王东巡歌》之六“丹阳 北固 是 吴 关,画出楼臺云水间” 王琦 注引《建康实录》:“梁武帝 幸 京口,登 北固楼,改名 北顾。”
北顾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北固楼释义:楼名。 在今 江苏省 镇江市 北固山 上。晋 蔡谟 首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 复营葺之。是后崩坏,顶犹有小亭,登降甚狭。南朝 梁 萧正义 乃广其路。大同 十年(公元544年)梁武帝 登望久之,敕曰:“此岭不足固守,然 京口 实乃壮观。”于是改楼曰“北顾楼”。参阅 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一·镇江府》。梁武帝 有《登北顾楼》诗。宋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 北固楼。”
- 2.
北固释义:山名。固,也写作“顾”。在今 江苏省 镇江市 东北。有南、中、北三峰。北峰三面临江,形势险要,故称“北固”。南朝 梁武帝 曾登此山,谓可为 京口 壮观,改曰“北顾”。参阅《世说新语·言语》“荀中郎 在 京口,登 北 固 望海云”刘孝标 注引《南徐州记》、《南史·临川静忠王宏传》。元 萨都剌《偕曹克明登北固楼》诗:“江南 三月万花柳,北固山 头一回首,东风吹緑 扬子江,灧灧红波泻春酒。”
- 3.
杖履释义:⒈老者所用的手杖和鞋子。唐 李商隐《为山南薛从事谢辟启》:“方思捧持杖履,厕列生徒;岂望便上仙舟,遽尘莲府。”清 钱谦益《祭都御史曹公文》:“儼觚稜之在望,撰杖履其奚从?”⒉对老者、尊者的敬称。宋 苏轼《夜坐与迈联句》:“乐哉今夕游,復此陪杖履。”明 张煌言《祭建国公郑羽长鸿逵文》:“千里片鸿,经年尺鲤,北顾旌旗,南询杖履。”清 姚鼐《复曹云路书》:“贤从子谓杖履秋冬或来郡,然则不尽之意可面陈。”⒊谓拄杖漫步。唐 朱庆馀《和刘补阙秋园寓兴》之三:“逍遥人事外,杖履入杉萝。”清 曹寅《读梅耦长<西山>诗》
- 4.
狼居胥释义:山名。汉 元狩 四年(公元前119年)霍去病 出 代郡 塞击败 匈奴,封 狼居胥山。约为今 蒙古人民共和国 境内 肯特山。《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封 狼居胥山,禪於 姑衍,登临 翰海。”后代诗文叙与异族战争常引用之,多非实指。《宋书·王玄谟传》:“玄謨 每陈北侵之策,上谓 殷景仁 曰:‘闻 王玄謨 陈説,使人有封 狼居胥 意。’”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元嘉 草草,封 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明 李东阳《燕巢林》诗:“石头城,立不住,狼居胥,在何处?”
- 5.
迁祔释义:迁柩附葬。 唐 牛僧孺《玄怪录·杜子春》:“悉召孤孀分居第中,婚嫁甥姪,迁祔旅櫬。”明 尹耕《春怀》诗:“莫讶至尊忘北顾,显陵迁附圣人情。”清 方苞《台拱冈墓碣》:“姚孺人 从葬祖姑 赵恭人 墓侧,距今七十有五年矣,不敢迁祔新阡,惧魄体之动也。”
- 6.
迁逝释义:⒈迁移,离去。汉 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纷浊而迁逝兮,漫踰纪以迄今。”《宋书·索虏传》:“惆悵惧迁逝,北顾涕交流。”宋 苏轼《和欧阳少师寄赵少师次韵》:“平生亲友半迁逝,公虽不怪旁人愕。”⒉消逝,流失。晋 潘岳《悼亡诗》之三:“曜灵运天机,四节代迁逝。”唐 元稹《叙诗寄乐天书》:“每公私感愤,道义激扬,朋友切磨,古今成败,日月迁逝,光景惨舒……凡所对遇异於常者,则欲赋诗。”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序》:“唐 与尚文……擅美於诗,当復千家。岁月苒苒,迁逝沦落,亦且多矣。”⒊犹